(寶雞新聞網 宋秉琴)武愛玲是寶雞市岐山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保站站長,1972年出生的她,已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治理工作崗位堅守30余年。她用專業知識幫助農民豐收增產,將青春奉獻給了所熱愛的西岐大地。

3月3日下午,武愛玲和同事來到岐山縣益店鎮妙敬村的農藥減量控害示范田,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控指導和試驗調查采樣工作。她告訴記者,隨著氣溫回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也即將進入關鍵時期,她和同事也加大了對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預警。
武愛玲出生在岐山縣農村,深知農民種糧的不易,小時候的她立志長大了要學本領幫農民減少農作物病蟲害。中考填報志愿時,她選報了農校的植保專業,1991年畢業時,她被分配到岐山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從此,她與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家鄉的“三農”事業增磚添瓦。

因工作的特殊性,武愛玲經常要和同事去地里調查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動態,一年平均有140天的時間都要下地,辦公室里放著下地的鞋子、衣服和遮陽帽。大家都笑她們在辦公室里打扮得像白領,一下田地秒變樸實的農民。
“四五月份是病蟲害高發期,這兩個月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去地里一趟。”武愛玲說,遇上小麥條銹病這類重大病蟲害,她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忙碌,白天在地里調查,晚上在單位加班寫技術方案,爭分奪秒和條銹病作斗爭,保糧食豐收。
“這個工作我是越干越愛,越干越有成就感。”武愛玲說,在大家的防控指導下,看到農作物在大災之年沒減產,且連年增產的時候,她的內心是自豪的,這也讓她真切感受到了農業工作者使命的光榮。
武愛玲說,現在國家倡導農藥減量控害和綠色防控,所以她們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試驗篩選高效低毒的生物藥劑及最佳防治方式和防治時期,最終集成出最佳防控方案并進行防控技術指導。

武愛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為農服務的初心和宗旨,她每年會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開通個人防治熱線,解答群眾問題,并舉辦培訓班提高農民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知識。她參與完成的陜西省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等17個項目獲國家及省市縣表彰,提出的“條銹病早期防治加入保護性殺菌劑以提升和延長防效”等技術在生產中得到應用與推廣。
“當好政府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好參謀是我的職責,我將繼續不忘初心,盡職盡責、刻苦鉆研,為農業豐收增產貢獻農技人的力量。”武愛玲說。
編輯:邱融融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