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智強,男,1976年8月生,中共黨員,眉縣金渠鎮中心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醫生。從學校畢業至今27年,張智強身邊的同事都回了縣城,有些還進了大城市,只有他仍然扎根鄉鎮衛生院。但“當個基層好醫生”的夢想歷久彌堅。
“把病人當親人,就能當好醫生”
鄉鎮醫生,診治病情并不復雜,但與患者交流卻極其重要。患者不懂專業術語,就要打比方形象的給慢慢說;患者耳朵背,就要大聲反復說;患者把小病當成大病出現恐懼,就要針對性舉例說;住院患者有時家里忙沒人陪護,還要幫忙照顧……日復一日,醫生難免有急躁情緒。這時張智強經常勸誡自己,如果患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會怎么做。
“把病人當親人,就能當個好醫生”是他的從醫信條。湯峪鎮屯莊村的楊大爺年近八旬,除了血壓高再沒別的病癥。但老覺得自己得了大病,每月乘車20多公里都要來衛生院找張智強看病。張智強也總是笑著給楊大爺邊做檢查邊拉家常,叮囑他按時吃藥、好好吃飯、每天在家門口散散步、和鄰居們聊聊天。橫渠鎮土嶺村兒童李牧肘關節習慣性脫臼,家長抱孩子來門診求治,患兒說不清癥狀,哭鬧不止,張智強一邊詢問家長致病原因,一邊耐心細致的“扮鬼臉”逗孩子。只見他雙手握住患兒腕部,將其肘關節屈曲,以肘關節為著力點用力稍加旋前,聽到復位聲,小孩哭鬧聲立即停止,家長高興點頭稱贊“神”。
張智強知道農村人怕花錢,所以他總是盡量讓患者能不多做檢查就不做,能用便宜管用的藥,就堅決不用貴的。病人花錢不多,治病效果卻好。

“關鍵時刻沖在前面,才是書記的樣子”
2020年張智強擔任金渠衛生院黨支部書記。在做好醫生本職的同時,他努力以思想政治建設引領全院發展,以率先垂范帶領大家不負使命。
新一輪新冠病毒疫情襲來,他主動請纓到最危險最艱巨的崗位去。2022年4月,他到高速路出口卡點值守,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測量體溫、登記信息、核酸采樣等工作直接都是與外來人員接觸,被感染風險極大。但他從未退縮,經常穿梭在車流中,很多時候吃飯都是抽空吃碗泡面。3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少了18斤,女兒見到時差點沒認出來。
高速路卡點執勤結束,他又領著衛生院職工馬不停蹄地奔赴各村各組開展采樣,累了就在車上歇一歇,餓了就吃一碗泡面……有人開玩笑問他,又不給你多發一分錢工資,你這樣玩命圖啥?他說“關鍵時刻沖在前面,才是書記的樣子,才是醫生的擔當”。

“真心關愛職工,就能點燃事業的烈火”
鄉鎮衛生院大多條件簡陋,職工生活條件艱苦。張智強作為支部書記,想盡辦法跑項目爭資金,對住院樓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重點打造肛腸科和中醫科,提升醫療環境和質量。同時積極改善職工生活環境,重新裝修宿舍、綠化美化道路院落,讓患者和職工都能有個良好的環境。

生活中他把同事們的事牢牢掛在心上,經常利用工作間歇到各個科室與職工拉家常了解他們的身體、生活和工作情況。2022年9月8日凌晨4點多,有位單位職工在外出采樣時不慎摔傷,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把職工接到醫院,樓上樓下背著做檢查。他知道:只有真心關愛職工,才能把大家團結起來,才能激發精氣神,才能點燃事業的烈火。
“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缺席卻是美的升華”
張智強是醫生、是支部書記,也是人子、人夫、人父。年過七旬的雙親在老家,他卻因為工作原因很少有時間回去照顧;盡管妻子女兒在縣城,他卻也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她們。為此,他經常說“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缺席卻是愛的升華”。
2022年底,他被抽調到疫情高風險地區采樣隊工作。采樣隊駐地離家只有900米,他也只是“偶遇”排隊采集核酸的家人時,遠遠地叮嚀幾句。那時他每天凌晨5點為采樣隊112名隊友整理采樣管、酒精等采樣防護必需品,一直到8點待采樣隊出發才能松口氣。他知道忠孝自古難兩全,但他選擇了忠于黨和人民,獻身醫療事業。
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莫過于愛。因為對黨、對群眾,對同事、對醫療事業的熱愛,他始終忙碌且快樂著。
(來源:寶雞市委文明辦)
編輯:邱融融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