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古建筑、參觀博物館、著漢服出游……近幾年,傳統文化的國潮風成功“出圈”。從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我在故宮修文物》,到舞蹈《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傳統文化節目全網熱追,再到體驗傳統手工制作、品茗賦詩過中國節、感受非遺文化魅力……越來越多的國潮文化廣受青睞,且越來越融入大家日常生活。
何謂國潮?其實,國潮就是“時尚潮流+國風元素”。我們常見的一些富有中國元素的潮品就是國潮,比如國風的衣服、鞋子、首飾等,像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偶以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雪糕就是很好的代表。在文化領域,國潮的體現是對舞蹈、歌曲、傳統節目的新創作,例如《詩詞大會》《拿手好戲》《國潮盛典》等節目。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喜愛讀經典、聽戲曲、穿漢服的人日益增加,將傳統文化融入衣食住行逐漸成為一種風尚。當然,國潮體現在方方面面,“科學”和“技術”的融合也不例外,人工智能、AR應用、“元宇宙”等新技術和“數字技術博物館”正在加速發展。就連年輕人喜愛的游戲也開始加入國風元素,例如《神女劈觀》火爆全網,還有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牽手游戲《QQ華夏手游》,讓古老的、靜態的木版年畫煥發出別樣的活力。國潮不僅是年輕人彰顯個性、打造標簽的一種方式,更通過中醫養生、國學經典、琴棋書畫、旗袍穿搭等成為全民參與的“熱潮”。
國潮為何能成功出圈?國潮成功出圈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起是必然的。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中國美學、中國藝術……本身就有著令人著迷的魅力,詩詞、戲曲、漢服等藝術符號,哪個不讓人心馳神往?這也是國人與生俱來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再加上近年來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和持續創新,使其更具有時代特色,國潮風格在充分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下,也符合當下的潮流。悠久而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正在為新時代的國潮流行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國潮如何奮楫“出海”向未來?國潮文化要復興,關鍵在于青年一代。當傳統文化從歷史洪流中走來,總會與年輕的面孔相遇,碰撞出奇思妙想的火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自己喜歡的潮流元素加入到傳統文化中,網絡上不再是“洋流”第一。在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之美譽的寶雞,根植于厚重歷史文化且充滿現代氣息的國潮文化方興未艾,近年來,寶雞新聞網的青年隊伍精心打造了《寶雞原創歷史動畫》系列、《國風繪畫帶你領略寶雞美景》等一批新聞產品,用國潮的方式講述寶雞故事。寶雞文理學院的大學生們也紛紛拿起自己手中的畫筆和鏡頭,用畢業畫展、微視頻等方式來推介寶雞非遺文化,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寶雞、喜愛寶雞。國風、國潮、非遺等字眼正在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標簽。
國潮不“退潮”任重而道遠。國潮的內核是文化,國潮的出圈靠創新。當前國潮文化雖然風起云涌,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涌起的“浪潮”還不夠澎湃,一些產品破圈的力量還尚待加強。特別是各地旅游文化主管部門要持續深入發力,扎根本土厚重積淀,堅持表達創新、審美創新、技術創新,打造國潮的長期競爭力,與大眾一起推動文旅融合消費新潮流,不斷在新時代文化復興的步伐中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廣大青年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主動了解和學習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認真領悟溫潤而雋永的文化旨歸,堅定文化自信,從我國燦爛文明蘊含的價值觀和磅礴力量中獲取養分,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創作出、傳播好越來越多能體現中國風格、中國精神的文化產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讓國潮走向國際化,助力更多國潮出圈,實力圈粉。(寶雞新聞網評論員 岳琳瑜)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