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縣營頭鎮黃家村村民在村塑料果筐加工廠務工。陜西日報通訊員 朱釗攝
入夏后,眉縣齊鎮斜峪關村的稻蝦混養基地里,絡繹不絕的食客圍坐在戶外餐桌前,享受著“現撈現鹵”的小龍蝦美味,感受著蛙鳴伴奏的田園風情。 斜峪關村風景秀麗、涼爽宜人,村民有種水稻養魚蝦的傳統。去年,該村實施壯大集體經濟項目,流轉17畝土地,種起生態水田,又在稻田養蝦。 “我們用‘山光云影、斜谷涼風’引流,賣了農產品、火了農家樂,集體經濟收入21萬元。”6月9日,斜峪關村黨總支書記尹滿成說。 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把培育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眉縣集體經濟已成為帶農增收、聯農互助、益農發展的重要載體,努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走出去學習,取回致富經 “前往千陽縣學習。”“前往安康市漢濱區、石泉縣學習。”“前往西安市鄠邑區、周至縣學習。”…… 近日,眉縣縣委組織部干部魏燕在整理一季度各鎮街“走出去”學習記錄時發現,為了高質量謀劃集體經濟全年發展,今年以來,各鎮(街道)積極組織村黨支部書記“走出去”學習,取回致富經。 農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眉縣有序推進86個村黨支部書記擔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工作,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書記項目”。 3月29日,在眉縣一季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現場,金渠鎮棗林村黨支部書記潘根虎現場“曬”成績:“我們村獼猴桃冷庫總容量9700噸,每年可實現線上銷售8000余噸。” 既靠產業鏈,也吃“生態飯” 在壯大集體經濟中,眉縣依托獼猴桃首位產業,實行種植、貯藏、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2018年至2022年,共支持全縣5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25個。 其中,首善街道葫蘆峪村、湯峪鎮屯莊村等14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建成種植示范園14個,帶動農戶增收400萬元。金渠鎮年第村、范家寨村等村級集體組織共建成獼猴桃貯藏冷庫224座,總儲量1.79萬噸,年均收益716萬元。 靠近秦嶺、渭河的村子,在“農旅融合”思路指引下,吃上了“生態飯”。湯峪鎮湯峪村依托太白山旅游資源,打造關中風情民俗一條街,有農家樂經營戶73戶,年接待游客106萬人,實現收益412萬元。 據介紹,眉縣經過渭河綜合治理、秦嶺北麓專項整治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一山一水”的生態優勢更加明顯。如今,隨著高鐵站點的開通和高速公路網的完善,該縣生態優勢成為發展優勢。 村企聯建,多方共贏 營頭鎮黃家村的塑料果筐加工廠里,機器轟鳴,工人在有序忙碌著:往機器里投送顆粒原料、給果筐打磨邊角、把完整的果筐搬運到庫房…… “果筐加工廠是去年壯大集體經濟項目時建成的。村上反復研究后,決定與企業聯營,用機器和廠房入股,實施保底分紅,同時吸納村里的15個脫貧勞動力就業,實現了多方共贏。”黃家村黨支部書記賈斌強介紹。 在資源整合中,眉縣除了“村企聯建”,還有“村村聯建”“村社聯建”模式。 橫渠鎮河灘村與西安市雁塔區沙井村合作,借助河灘村毗鄰太白山旅游景區的優勢,聯合開發民宿和商業街;湯峪鎮轄區內6個村實施聯營聯建,打造農業物流園,建設冷庫、農資超市、電商服務中心,形成規模效應,每村實現年收益6萬元以上。 眉縣農村合作經濟工作站遴選出86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開展技術培訓、農資配送、訂單生產、果園托管、建立基地、吸納就業、入股分紅等十大產業幫扶活動,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結對幫扶經濟組織以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宏緒介紹,縣上在保持原有幫扶支持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在2022年又印發了《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增強”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解決信貸融資不暢、帶頭領辦人才匱乏等問題,做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以拳頭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數據顯示:眉縣集體經濟發展一年上一個臺階。2022年,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益達到2402.9萬元,全縣86個村實現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陜西日報)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