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乳瓜、一顆黃桃,年產值超400萬元,果蔬產業帶動村民增產增收,成為強村富民的“金果子”;一根柴胡,衍生出“柴胡產業鏈”,打造柴胡品牌,發展區域健康產業……在金臺,一個個“土特產”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讓人印象深刻。
“金臺農業的出路在精,不在大”,寶雞市金臺區創新性地提出構建“農業大花園、農村大公園、農民大樂園、豐盈糧袋子、優質菜籃子、時鮮果盤子”的“三園三子”新發展格局,近年來,按照定位要求及區位特點,圍繞特色產業,深挖“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延伸“產”的鏈條,致力做大做強土特產文章,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拓寬群眾增收路徑,培育壯大集體經濟。

時令鮮果走出省大門 收益增長讓村民樂開了花
“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那么好的地空著真可惜”,金河鎮馬家塬位于市區以北4公里,這里空氣清新,土地資源豐富,但因年輕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土地利用率較低一直制約著各村發展,金河鎮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布局,大力發展大棚果蔬,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村民也因此致富。

“請進來”即“能人反哺”計劃,先后動員10余名致富能手、退役軍人、企業家返鄉創業;“走出去”即“外出取經”計劃,組織各村支部赴陜西渭南、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產業發展模式。永利村經過實地考察后,錨定智能大棚果蔬產業,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爭取扶貧資金900萬,流轉土地1200畝,由合作社統一負責設施建設、果苗培育、技術維護和產品銷售,先后建成智能水汽循環沙培大棚10座,以河沙作為培育基質,由電腦控制水肥循環利用,種植的乳瓜、圣女果、普羅旺斯西紅柿等時令果蔬,鮮食口感極佳,市場供不應求;紫原村流轉土地1000畝種植黃桃、紅星酥梨等經濟作物,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四區一帶”田園綜合體,即綜合服務區、鄉村配套區、休閑體驗區、生態種植區、景觀苗木繁育帶,建設展銷大廳、電商平臺、物流配送中心、果品深加工基地,歷經三年時間,培育種植4個品種的黃桃成功掛果,與安徽罐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產品整體打包銷往外省。如今,金河鎮已建成三個千畝以上規模的果蔬基地,全年果蔬產量1600噸,產值超400萬元。

小柴胡撬動大產業 圓了山溝里的致富夢
“我們這里土地貧瘠而且缺水,種糧食收成不好,種柴胡雖然麻煩但收益比種糧食強得多,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這幾年靠種柴胡,收入不斷增加,日子也越來越好了。”硤石鎮村民宋某樂呵呵地說。

硤石鎮地處山區,地勢復雜,天氣多變,土壤貧瘠,耕地面積少。近年來,硤石鎮一直在探索產業振興的新路子,積極對接各類資源,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相關專家考證,硤石種植的“北柴胡”藥性溫和,有效成分高于國家標準2倍以上,于是便引導和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柴胡產業,打造“柴胡產業鏈”,制定了“高校+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邀請高校專家到村擔任技術指導,動員每個黨員至少種植3畝柴胡,示范帶動各村及村民利用閑置地和撂荒地發展柴胡產業,2020年,貧困戶因種柴胡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都摘帽。
柴胡產業讓村民嘗到了甜頭,腳下種植柴胡的路就走得愈發矯健和堅定。硤石鎮整合14個村集體農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寶雞市憶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作為全鎮發展柴胡事業“領頭雁”,按照“政府引領、聯合種植、全程指導、樹立品牌”的思路,通過技術指導、全程培育、重點宣傳等方式,不斷做大做強“硤石柴胡”這張“名片”。
2023年,投資1500萬元建設柴胡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持續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深加工能力,實現產學研功能一體化。據統計,目前全鎮種植柴胡面積達3萬余畝,年產值約3千萬元,每戶家庭柴胡收入達4至6萬元,柴胡遠銷德國。

農村“土特產”,一頭連著農民增收,一頭連著美好生活;產業振興,一頭連著農民的就業和收入,一頭連著農村的生機和活力,做好“土特產”文章,讓廣袤鄉村產業更興旺,讓廣大農民生活更富裕,正是鄉村振興的因由之路。(金臺區委宣傳部)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