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無聲,吉金有言。
我們今天說到“禁”字,會聯想到禁止、嚴禁、不允許的意思。然而,在文物大家族的成員中,“禁”還是一種青銅器的名稱,指放置酒器的案幾。為何將擺放酒器的案幾稱為“禁”?東漢經學家鄭玄解釋:“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認為禁這個名稱源于戒酒,警誡人們飲酒要有度。

目前,存世的青銅禁非常稀少,出土于寶雞的西周銅禁共3組,其中一組館藏于渭濱區博物館。日前,記者來到渭濱區博物館,感受青銅禁身上的吉金光輝,并前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采訪專家學者,探尋青銅禁身上流轉千年的規則意識與“節飲”之風。
石鼓山龍紋禁 唯一考古發掘的西周禁
“這就是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案幾,一大一小兩件龍紋禁,2012年出土于石鼓山3號墓。龍紋禁用以承酒器,是西周貴族祭祀、宴饗時,擺放卣、彝等酒器的案幾。”10月22日,渭濱區博物館館長王敬元借文物照片介紹,目前,龍紋禁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參加“大道之行——儒學文化特展”。

游客正在參觀石鼓山龍紋禁(資料圖片)
時間撥轉到2012年6月,渭濱區石咀頭村村民在宅基地施工挖掘時,發現了一件“綠贊贊”的東西,隨即報告村委會和文物部門。在考古工作者的科學考古挖掘下,一座西周早期貴族墓重見天日。
渭濱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蘇仁其美格說:“這座墓很有特色,青銅禮器等殉葬品都放于壁龕之內。龍紋禁放置在3號墓壁龕,大龍紋禁上面,放著1件戶方彝、2件大小戶卣,小戶卣下面放著小龍紋禁,還有一件獸首紋斗。從器物的擺設情況來看,應為一個家族的器物。”因為在龍紋禁上的彝、卣內部,都發現有“戶”字銘文,所以龍紋禁應該是西周貴族“戶”氏家族的器物。

石鼓山墓葬里的青銅龍紋禁和酒器 龍劍輝攝
大龍紋禁長94.5厘米、寬45厘米、高20.5厘米,看起來像一個長方體案幾。禁的四周裝飾有夔龍紋、雷紋,夔龍都是昂首、闊嘴、曲體、卷尾的姿態,活靈活現,頗有威儀。這件銅禁鑄工精湛,紋飾規整,造型莊重肅穆,堪稱青銅器精品。
渭濱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件青銅禁非常受游客和專家學者的喜愛,受邀外展活動頻繁。近兩年,龍紋禁參加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天下有道——周禮主題展”等多個高規格展覽。
“石鼓山龍紋禁是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西周禁,禁上的酒器組合,為研究禁的用途,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學價值。”王敬元說,商人酗酒成風,周人引以為戒,實行禁酒政策,石鼓山銅禁的出土,為周人的禁酒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戴家灣青銅禁 顛沛流離的青銅重器
“目前所見的5件三組西周青銅禁,都出土于寶雞。”10月21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介紹,除過石鼓山龍紋禁外,還有1901年出土于戴家灣的柉禁,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及1926年出土于戴家灣的夔紋禁,現藏于天津博物館。2014年,寶雞出土的三件青銅禁,在上海博物館實現了首次聚首亮相,獲得各地媒體和游客的廣泛關注。

柉禁(資料圖片)
與石鼓山銅禁不同,戴家灣青銅禁的出土故事曲折而坎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柉禁在戴家灣出土。柉禁長87.6厘米、寬46厘米、高18.7厘米,前后各有長孔8個,左右各有長孔2個。柉禁上還有一件小青銅禁,這套青銅器有禁、尊、卣、盉等十三件,是目前出土青銅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成套青銅器。柉禁先被時任陜西巡撫的端方所得,后來又流入美國。
西周夔紋禁是1926年陜西軍閥黨玉琨在戴家灣盜掘所得,夔紋禁長126厘米、寬46.6厘米、通高23厘米,呈扁平立體長方形,中空無底,禁面上有三個凸起的橢圓形口,有點像現在的“多孔煤氣灶”。黨玉琨在戰亂中死去后,青銅禁落入宋哲元手中,并一直保存在其天津家中。直到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處在宋氏親屬家中,發現了被砸成幾十塊的銅禁碎塊,文物工作者又在物資回收部門找到部分銅禁碎塊,1972年,這件青銅珍寶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修復。

西周夔紋禁
翟慧萍說:“這三組銅禁在形制、紋飾方面相近,時代大致相同,細節部分有所不同。雖然紋飾、形制略有不同,但這些青銅禁從用途層面,都反映了西周的禁酒制度。”
禁之意戒與止 周人酒德理念傳千載
三組西周銅禁不禁引人思考——周人的禁酒制度是怎樣的?西周銅禁身上閃爍著周人怎樣的智慧光芒?有哪些值得今人借鑒的文化瑰寶?
翟慧萍談到,這些出土于寶雞的青銅禁,既是擺放酒器的案幾,也是西周禁酒制度的產物,用以警示、提醒周人不得狂飲濫飲。商代晚期飲酒風氣極盛,商紂王酒池肉林,大小諸侯沉溺于酒,荒廢國政社稷,最終導致了商王朝轟然倒塌。周貴族吸取商縱酒亡國的歷史教訓,周公頒布了有名的禁酒令——《酒誥》,將飲酒文化與國家興亡聯系起來。《酒誥》要求各級官員“剛制于酒”,對官員酗酒大加限制。品讀《酒誥》,其中“飲惟祀”“罔敢湎于酒”“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等內容,明確規定了周朝大小官員不得聚眾濫飲,沉溺于美酒,違反者將被逮捕處刑。《酒誥》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節約糧食,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以農業起家的周人,通過提倡戒酒來減少五谷的消耗。翟慧萍說:“《酒誥》引領酒文化走上了順乎禮儀、合乎禮德的軌道。周公提出的‘酒德’理念,以‘德’統攝飲酒行為,使中國酒文化朝著有禮、有節、有德的方向發展。”
周人不僅頒布了禁酒令,還設立了“酒正”“酒人”等官職,嚴格管理酒的釀造使用。“酒正”是掌管造酒、用酒專業技術的最高長官,“酒人”掌造酒。翟慧萍說:“制度的實行和官員的管理,有力匡正了社會風氣,制止狂飲濫飲之風,遏制了腐敗奢靡,鞏固了西周政權。”
周人禁酒是有規則、有節制的飲酒,即“節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祭祀等重大儀式上,或者禮敬父母、兄長時,可以有節制地飲酒。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3000多年前的西周,在祭祀、宴饗等重要場合,周人將酒器放在禁上,禮飲三爵后,目光看向銅禁,心有警示,便停杯不飲,以免狂飲酣醉。這份克制與清醒,使西周酒文化多了一份文明、清正。
如今,青銅禁身上的文化智慧被廣泛挖掘、傳播。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渭濱區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工作者,通過文物交流展、社教活動、新媒體微課堂等多種方式,宣揚禁身上的酒德文化、廉政思想、節制觀念,為今人提供優質的精神滋養。(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瓊)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