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與物產的結晶。
在寶雞1.8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域風情、水土風貌、民俗習慣的碰撞與交融,孕育出了燦若星河的西府美食,更為寶雞爭得了“國際(絲路)美食之都”的稱號。

從香辣筋道的搟面皮到酥香可口的鹿糕饃,從老少皆宜的豆花泡饃到齒頰留香的油酥鍋盔……細品每一款小吃,都能從中“吃”出寶雞歷史,“品”出西府民俗。
美食美味 追尋“寶雞味道”
時值深秋,寒意漸濃。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花泡饃,開啟了寶雞人元氣滿滿的一天。
10月21日7時的市區中山路上,“第一家老王豆花泡饃”店里已經熱鬧起來,趕早來吃豆花泡饃的食客已將店內的幾張桌子占滿。“‘大老’一碗,辣子汪……”的點餐聲不斷。這樣的場景天天在小店內上演,熟客們都知道,“大老”是大碗泡饃配老豆花的簡稱,同樣,這里的泡饃還有嫩豆花可供選擇。
經營這家小店的王安祥,就是從豆花泡饃發源地鳳翔區來到寶雞市區賣豆花泡饃,一賣就是30多年。他指著裝修店鋪時專門掛在墻上的豆花泡饃簡介說:“別說寶雞人喜歡,就連大文豪蘇軾也愛吃這一口。”
相傳蘇軾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嘗到豆花泡饃后贊曰:“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金玉瓊漿”說的就是豆花泡饃,其中“金”是指金黃的鍋盔饃片,“玉”是指雪白的豆花,“瓊漿”是對豆漿的美譽。

傳承千年的豆花泡饃,鍋盔軟韌,豆花嫩滑,小菜脆爽,溫暖著每一個寶雞的清晨。被眾人喜愛的豆花泡饃制作技藝也于2011年被納入省級非遺制作技藝項目。
民謠傳唱的“岐山的掛面鳳翔的酒,扶風鹿糕京里走。”印證了在很久以前,扶風鹿糕饃就因易保存、不霉變、口味好,成為供應京城市場的美食,2009年被納入省級非遺制作技藝項目。
深受大家喜愛、聞名大江南北的寶雞搟面皮,據說是從唐代的冷淘面演變而來,口感筋道又柔軟,香辣而可口,是寶雞名氣最大的小吃,于2011年被納入省級非遺制作技藝項目。
細數寶雞特色小吃,僅納入省級、市級非遺制作技藝的名小吃就有15種,還有更多的品種在西府大地活色生香。
酸辣可口的攪團、金黃酥脆的油糕、軟爛濃香的臊子排骨、噴香撲鼻的辣子油餅……“寶雞味道”在一道道小吃中一點點具象化。
這樣的美食一口吃下去,品味到的不僅是城市的人間煙火氣,更有跨越四海的鄉愁。
匠心技藝 品味傳承之韻
“傳統美食的傳承,其實就是手藝的傳承。”市搟面皮產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高穎說。
千百年來,制作寶雞小吃的傳統手藝人根據手頭食材、調料、烹飪方式等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看看寶雞市場上的面皮,有搟面皮、燒肉面皮、蒸面皮、烙面皮、炒面皮等等,已經演變出多種口味和形式,但最根本的制作技藝未變,都是精準把控面水與烹飪手段之間的各種組合。
其中以搟面皮最具代表性。從選料開始,到和面、洗面、沉淀、發酵、糍面、搟面皮、蒸熟,八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環環相扣,才能做出一碗“白、薄、光、軟、筋、香”的搟面皮,也讓這一道小吃成為本地群眾鐘愛、外地游客必選的特色名小吃,更是海外寶雞游子口中的“家鄉味”。
名氣越來越大,需求量越來越多,可產量卻跟不上。要是上工業化生產線,搟面皮會不會失去原有的滋味?如果沒有這些制作技藝,搟面皮還能叫搟面皮嗎?這是每一位搟面皮生產企業要面對的問題。
“不管怎么工業化,上千年傳承的制作技藝絕對不能丟!”高穎說。在寶寶面皮的生產車間,高穎指著一條條生產線說:“別看現在用生產線來代替手工制作,但搟面皮的八道工序一個都不少,還根據原來人工制作的不足進行了升級。”搟面皮中的糍面是一道費力、費人的環節。傳統“糍面”一般都是有經驗的師傅站在大鍋邊,拿著榻板快速擦動熟化的面水,力道的大小關系著面皮的筋道程度。高穎說:“手工糍面取決于人的力氣,第一張面皮和最后一張面皮的力氣肯定有差別,造成了手工搟面皮的質量不統一。現在全部是機械手糍面,不僅質量能統一、產量能提升,生產環境的無菌化還讓食品安全標準提高了。”
在傳統制作手藝中,找到工業化的切入點,我市搟面皮企業圍繞面皮制備、洗面沉淀、熟化成型、發酵口味等環節,先后獲得了62項專利,讓寶雞搟面皮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提升了產能、品質。
于不變之中,而寓變之制。寶雞搟面皮產業在制作技藝的變與不變中悟出了美食傳承的真諦,讓這道美食有了走出寶雞、走向世界的機會,也為其他寶雞小吃的傳承打造了樣板。
小吃為媒 見證發展變遷
10月9日,董宇輝團隊來到寶雞,為搟面皮網上直播帶貨160萬份。寶雞搟面皮企業在不影響原有銷售訂單的情況下,48小時內全部完成發貨。高穎感慨地說:“早在2019年,有知名主播想給搟面皮帶貨,提出要50萬份現貨,當時寶雞所有搟面皮企業加一起才能湊夠30萬份,短短幾年,現在的搟面皮產業發展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將目光放在全市的角度,我市早已把搟面皮等傳統小吃作為“富民工程”,連續出臺《“寶雞搟面皮”品牌建設方案》《關于啟動寶雞搟面皮“千城萬店”建設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制定了寶雞搟面皮等6項特色小吃行業發展標準,為寶雞小吃產業化發展“把方向”“立規矩”。先后培育搟面皮龍頭企業10家,扶持大型搟面皮企業30多家,在全國建立了140多家“千城萬店”連鎖經營企業和寶雞搟面皮直營連鎖店鋪。政策護航、標準引領、強化培育,搟面皮產業走上了發展的“高速路”。
如今走進位于蟠龍塬上的搟面皮產業聚集區,搟面皮加工企業分布在寬闊大道的兩側,產業孵化區、物流配送區等功能區正在加快建設,搟面皮博物館、非遺體驗區、特色小鎮等規劃在不斷完善。
從單門獨戶走向全國連鎖,從手工作坊走向規模化生產,從小門小店走向產業園區,寶雞搟面皮已經成為寶雞特色產業的“臺柱子”。2023年,寶雞搟面皮產業產值達55.5億元,10萬余人靠搟面皮實現就業。

游客慕名到寶雞攪團姐家品嘗各種西府小吃
搟面皮產業從側面折射出寶雞人創業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歷程;搟面皮也肩負起傳承和弘揚寶雞地域文化的使命。以寶雞小吃為主線的話劇《面皮》,站在國家最高級別的藝術舞臺上講述寶雞故事,現場觀眾直觀地看到寶雞小吃制作過程、了解寶雞小吃歷史。市藝術劇院編劇張驥說:“這部話劇以面皮為線索,通過長達45年的時間跨度,講述了祖孫三代人做面皮、賣面皮,到最后發展面皮產業的故事,被譽為寶雞版的‘創業史’。”
話劇《面皮》火了,寶雞小吃也引起更多人的興趣。今年國慶節期間,西安游客陳磊和朋友來了場寶雞“特種兵式”旅游,一出高鐵站就開啟“逛吃逛吃”模式。除了品嘗耳熟能詳的名小吃,還把太白洋芋糍粑、鳳翔臘驢肉、陳倉油酥鍋盔、隴州馬家燒雞、麟游杏仁茶、千陽大肉泡饃等特色小吃嘗了個遍。一番操作下來,陳磊揉著肚子直搖頭道:“寶雞小吃花樣太多了,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在西府大地上,流傳千年的小吃,直擊味蕾的美食,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等待著大家去探尋、去品味、去傳承。不妨來寶雞,開啟一段舌尖上的旅行吧!(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胡紅玲)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