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美的青銅器、尖銳的角鏃、漂亮的玉玦、優雅的骨笄……10月底,記者走進寶雞周原博物院,一件件看似靜默的文物,“訴說”著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周原強大的創造能力。
周原遺址是西周時期的政治中心,也是手工業和經濟中心。這里,是西周時期手工業作坊和專業匠人云集的寶地,堪稱當時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寶雞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員唐露說:“目前,周原遺址已累計發現手工業作坊56處,其中成規模的有28處。西周時期周原的手工業經濟發達,種類多樣,有鑄銅業、制陶業、制玉業、制骨業、制車業等。” 唐露以制車業為例來談,制車業是商周時期最具綜合性的產業,一輛車的完成,需要鑄銅工、木工、漆工、制骨蚌器工、紡織工、制革工等人才的通力合作。2014年,在岐山縣賀家村發現的車馬坑里,出土了一套奢華的青銅馬車,被稱為西周“第一豪車”。車輪外包銅輪牙,車軎、轄、軛首、鑾鈴底座均鑲嵌著綠松石,十分華麗奪目,可見當時手工業的發達程度。此外,周原遺址還出土了許多手工業精品,如制骨業代表作蚌雕人頭像,制玉業代表作柱狀玉雕人等,無不做工考究、精美絕倫。 周原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當然,鑄銅業也是西周手工業當之無愧的代表。西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藝達到頂峰,周原出土了大量精美銅器,根據文獻、金文和考古資料可知,這些青銅器主要是當地生產的,“青銅史書”墻盤就出土于周原遺址。在扶風莊白等地,曾發現了鑄銅原料銅餅。唐露說:“周原遺址是西周時期鑄銅作坊遺存較多的遺址。鑄銅作坊共有7處,李家村、齊家村、齊鎮、鳳雛、召陳等,其中以李家村作坊規模最大,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鑄造青銅器用的陶范。這為全面了解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以及周原地區的鑄銅業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周原遺址有如此多的手工業作坊,說明這里曾聚集了大量的手工業生產者,專業匠人云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這樣的畫面:三千多年前,扶風、岐山一帶人頭攢動,匠人們聚集在一片區域,有的忙著鑄造青銅器,有的打磨獸骨,有的雕琢玉器,勞動場景紅火熱鬧。 唐露說:“實際上,周原居住人群的復雜性,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為便于區分,劃分為姬姓周人和廣義的殷遺民,實際情況一定更為復雜。西周時期的周原,既有來自周邊地區的平民,也有來自殷商遺民的能工巧匠。他們或因戰亂流離失所來到周原,逐步成為手工業者,或因追求技藝精進而會聚。在這里,他們相互學習、借鑒,共同推動了周原手工業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周原遺址的骨器 周原遺址手工業發展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目前周原遺址還未發現釀酒作坊,但關于西周釀酒技藝有明確記載。《禮記·月令》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秫稻必齊,曲糵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劑)必得。”這幾句話的大意是:釀酒的糧食一定要齊備,酒曲一定要按時令制造,浸米蒸煮一定要清潔,所用的泉水一定要香甜,所用陶器要精良,釀制的火候和時間一定要得當。唐露說:“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窺測出西周釀酒的大體流程了,與今日陜西關中農村釀制黃酒的程序基本一致。這說明,西周時期的手工釀造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經達到了十分先進的水平。” 時間撥轉至當下,記者在寶雞周原博物院采訪時,不時有游人在展館內駐足、凝望。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關注古人留下的文物遺存、生活痕跡和文化故事。唐露談道:“在日常的文化講解工作中,我常能遇見對周原遺址感興趣的游客。他們贊嘆著周原遺址獨特的文物和遺址,感慨于周原人締造的繁榮與輝煌,并由衷地敬佩周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寶雞融媒記者 張瓊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