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咸陽,許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多個和秦漢有關的故事。其實這座城市和周也有頗多緣分。從先周到西周,咸陽曾連續成為令人矚目的舞臺,不知有多少關于周人的愛恨情仇在這里上演。
終于,采訪團一行來到咸陽。在各種遺址遺跡前分別按下“倒帶鍵”,試圖還原數千年前先祖們在這里生活的點點滴滴。

記者一行首先來到咸陽市武功縣漆水之濱,這里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遠望形如覆斗,四邊各有一個寬闊的門洞,正面上書“教稼臺”三個大字。相傳,華夏文明的農業始祖、周人的驕傲——棄就是在這里為民解惑,教民稼穡。也就是說,這里就是中國第一個農耕文化大講壇。在當時,沒有如今楊凌、咸陽的行政區劃之分,只有邰國,周人就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span>
讓“傳說”沒有變成“戲說”,更沒有變成“胡說”的,是可敬的考古人。上世紀80年代,陜西省考古所和寶雞市考古隊在距教稼臺不遠的鄭家坡村發掘出一個先周時期的城垣遺址,發現了周人曾在此生活過的痕跡,有力佐證了史料中關于先周這段記載的真實性。

當記者來到鄭家坡村時,夕陽已經斜掛在田壟之上,將西邊的云彩映出一片橙紅,綠油油的麥苗在寒風中倔強地挺立著。當年發掘的現場早已回填,但隨手在田間地頭輕撫,就能看到鑲嵌在黃土中的碎陶片瓦。這些小物件,也許已經無法為考古提供價值,但對當地村民而言,就是祖先在這里認真生活的證明。它們沒有紋路,也沒有文字,但它們也許曾盛滿過美酒,也許曾被周人在手中摩挲,留給后人無盡的想象?! ?/span>
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繼續前行。周人在經歷過棄的輝煌后,遭遇了發展的低谷。棄的后人不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被迫離開家鄉,帶領周人去往“戎狄之間”,也就是如今的甘肅省慶陽市一帶。在那里,周人沒有被困難打倒,經過三代人的經營發展,到不窋的孫子公劉擔任部族首領時,他繼續維持著周人的傳統,并將農耕與畜牧有機融合,贏得了周人和周邊部族的信賴與尊重。周人出山的時機到了!
在公劉帶領下,周人沿著漆水、沮水一路前行,在如今咸陽市旬邑縣、彬州市一帶的涇河附近駐扎下來。他們教授當地部族耕種莊稼、建造房屋,身體力行展現周人的態度和禮節。人們紛紛遷徙而來,依附周人、學習周人、成為周人。后來,周人在這里建立了豳(bīn)國。史書對此評價為“周道之興自此始”。

從邰國到豳國,周人走過了太多漫長的道路。這一路,有艱辛、有不甘、有委屈,但也一定有歌聲。現如今,不論是甘肅慶陽,還是咸陽彬州,都有紀念公劉的廟宇和場所。在慶陽的公劉廟中,公劉雕像身著華彩,頭戴王冕,面含堅毅之色,令人不禁生出信賴和敬仰之情。而在彬州的公劉墓大殿中,“公劉”則坐在一塊大石上,隨意扎著頭發,斜披一件獸皮粗衣,手中則握著一把農作物。他面帶微笑,目視下方,就像一個充滿學識的老師。當地群眾告訴記者,如果說棄是華夏大地的農業始祖,那么公劉就是彬州人的農業始祖?! ?/span>
兩位“農業始祖”,在咸陽有了交集,也有了傳承。周人遷徙的腳步并沒有停下,在寶雞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們一路追尋。
寶雞融媒記者 張家旗
聲 音
文化學者華安新:
武功是周族的發祥地之一
武功古縣城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坐落于漆水河的二級臺地之上。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非常適宜農耕,為周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農業基礎。

武功縣文化學者華安新說,在古老的《詩經》與《史記·周本紀》中,都明確記載著周族始祖后稷被封于邰地,并且在此處教民稼穡,而這個邰地就在如今的武功縣一帶。武功老縣城東門外的漆水之濱,有一處教稼臺,相傳這里就是后稷教民種植莊稼的地方。這一古跡從側面有力證明了當時此處有大量的周人聚集,今天在這里仿佛還能看到昔日周族先祖辛勤勞作、傳承農耕技藝的生動場景?!?/span>
20世紀70年代后期,武功鎮鄭家坡村的群眾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了幾件銅鼎、銅觚之類的文物。村民們有著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便將這些珍貴的青銅器交到了縣文化館。198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華安新參加了對鄭家坡等古遺址的考察發掘工作。在隨后兩年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房基以及眾多符合周早期文物特征的文物,它們如同歷史的使者,向人們訴說著先周時期周族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與發展,為研究先周文化和周族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康?。?/span>
記者手記 行走不止 傳承不斷
在咸陽采訪途中,我們路過一處民俗博物館,是在一幢古建筑基礎上建成的。好奇之下,記者走了進去?! ?/span>
這座建筑是清朝中晚期唐家商人的故居,整個院落錯落有致,雕刻精美。在正廳外掛著一副楹聯,上聯寫著“斯館依公劉之舊,先疇如昨,豳雅、豳頌、豳風,期不墜艱難事業”,下聯是“得氏自叔虞以來,世德相承,思憂、思居、思外,愿無忘勤儉家規”。在短短幾十字中,出現了好幾處與周有關的典故。楹聯下,還刻著青銅器的圖案?! ?/span>
這印證了采訪中本地群眾的說法:“這么多年,周文化的傳承沒有斷過。”這是多么令人驕傲的一句話。三秦大地,周禮之鄉,傳承不斷。尋周之路,何嘗不是尋禮之路?
寶雞融媒記者 張家旗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