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農機破解“農機沒活干,農戶找農機難”問題,無人農場首年豐收便實現了“噸糧田”,即食獼猴桃新技術掀起了產業變革……近年來,在科技賦能之下,寶雞農業開辟出一片新“綠”,發展潛能巨大。
當前,寶雞市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發展質效,加快譜寫農業現代化發展新篇章。
■ 牽住智慧農業“牛鼻子”
“在‘嘟嘟’下個訂單,農機手就能準時進田服務,農忙時再也不慌了?!?1月4日,回想起前不久順利結束的玉米收割季,岐山縣鳳鳴鎮種植戶劉川川說。
劉川川口中的“嘟嘟”,全名是“嘟嘟農機”,是岐山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發的農機網約平臺?;凇盎ヂ摼W+農機作業+物聯”,該平臺可提供播種、施肥、收割、秸稈處理、耕地整地一鍵預約服務。

在寶雞市陳倉區利民無人農場,無人農機在作業(資料照片)。
“嘟嘟農機”的出現,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將農戶、農機手、農業合作社和維修點高效連接起來。
岐山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張新忠介紹,農忙時節,農機使用密集度高,要么是農戶“搶”不上農機,要么是農機手找不著農戶。如今,通過農戶線上下單或預約,農機手線上接單,實現農機資源高效利用。
當前,寶雞“嘟嘟農機”總用戶量9.4萬人,其中注冊認證農機手1821人,機具5000余臺套,已完成訂單2.27萬單,成為農田作業的“好幫手”、農機作業服務的“好管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面對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寶雞市加快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農業發展日新月異。
一部手機、一臺無人收割機、一輛無人運糧車、一天半時間,300畝小麥悉數收獲。這是寶雞市陳倉區利民無人農場開展的一場科技感十足的無人農機作業。
“在無人農場建設中,我們采用智能化設備控制耕、種、管、收全過程。這種方式相較于傳統作業方式,效率提高20%以上,農機裝備利用率提高30%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标悅}區利民無人農場負責人王九利說。
寶雞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張永科介紹,下一步,寶雞市將繼續開展全程農機裝備無人駕駛、關鍵生產環節作業智能化控制、農情信息感知與智能作業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探索,提升農業生產質效,帶動建設更多智慧農場。
■ 牢牢攥緊種業“芯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今年,在岐山縣的一塊示范田里,由寶雞自主培育的大豆新品種“寶豆10號”,平均畝產達294.2公斤,創下全省大豆百畝“實打實收”單產紀錄。
“‘寶豆10號’優質高產,耐旱、喜冷涼、不裂莢、抗倒伏和豐產性突出,可有效解決輪作種植中缺水的問題?!睂氹u市農科院豆類研究室主任屈洋說。
這是寶雞攥緊種業“芯片”,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寶雞市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方面持續發力,選育出小麥、甘薯、玉米、豆類、辣椒等農作物新優品種20多個。

專家在岐山縣對“寶豆10號”百畝大豆種植示范田進行現場實收測產(資料照片)。
當前,全球種業進入育種“4.0”時代,生物育種已成為種業創新的前沿和核心。對此,寶雞市建成生物育種實驗室,向生物育種領域邁進。
“相較于傳統育種技術,生物育種具有高效、精準和定向的優勢,能夠培育出多抗、優質、高產、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還可減少農藥使用,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潛力巨大。”寶雞市農科院院長王周玉說。
寶雞市先后實施了甘薯莖尖誘導組培快繁、玉米抗病分子標記實驗,聯合生物公司對育成大豆品種的蛋白、脂肪進行了基因測序和品質測定,通過分子生物技術篩選和創制優異種質資源,快速選育突破性新品種,為種業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 主動探尋產業升級“密碼”
獼猴桃是一種暢銷的陜西特色水果,然而,國產獼猴桃卻面臨著即食難關——“硬著不能吃,軟了吃不及”。針對此問題,在中國獼猴桃之鄉眉縣,一系列探索正在展開。
“傳統獼猴桃到消費者手里后,還需要進行催熟,不僅影響消費者體驗,也制約著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泵伎h果業服務中心主任楊金娥說。
去年,眉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合作,成立了即食獼猴桃技術研發推廣中心,組建了一支由1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研發團隊,著力解決獼猴桃“硬著不能吃,軟了吃不及”的問題。
“我們通過變溫等手段讓獼猴桃進入后熟過程,使果實變軟、營養物質充分轉化、糖度提高,達到可食的程度。這種成熟狀態的獼猴桃投放到市場后,消費者能立即食用?!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丁毓端說。
11月6日,在陜西貝殼果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果品分揀包裝廠房,一盒盒即食獼猴桃被打包、裝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今年,我們的即食獼猴桃銷量達到350萬公斤,占我們獼猴桃總銷量的90%。消費者拿到即食獼猴桃后,即可食用?!标兾髫悮す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學說。
楊金娥介紹,在推進獼猴桃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進程中,眉縣連續17年實施獼猴桃產業技術示范工程,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讓科技為產業發展賦能。(陜西日報)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