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時節,伴隨著“尋周記”探源禮樂文明全媒體采訪行動的腳步,記者走進寶雞周原博物院,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尋當年周城的繁華。
3000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領族人踏上周原。歷三代,創霸業,聚邑成都,建成了開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發達的產業體系,使周原迅速成為早期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之一。考古學家、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教授在經過持續多年的考古發掘研究后說,“周原遺址是西周時期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代表著‘禮樂文明之都,中華禮儀之邦’。”

周原遺址出土的青銅酒器——興爵 張瓊攝
青銅無言,卻仿佛在娓娓訴說著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各種精美的酒器中,我們探尋周酒的故事。
酒作為社會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如今大家可以喝到琳瑯滿目的白酒、啤酒、紅酒、果酒等各種酒,但在周代,只有王室用的酎(zhòu)、旨酒、清酒、春酒等幾種酒。我們現在能喝到這么多品種的酒,得感謝后來的絲綢之路,促進了商貿與文化交流,將葡萄等西域物品帶回內地,豐富了酒的品種。
酒在周代是個特殊的存在,只有在祭祀、軍事以及一些重大的時刻,作為承載禮儀的重要載體而出現。
《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酒文化研究專家錢耀鵬說:“在周代,酎是皇室專用酒,諸侯都是不能用的。此后酎酒一直在延續,從周到先秦直至明清。酎酒后來還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他們把蒸餾酒統稱為‘燒酎’。”
酎酒是如何流傳出去的,目前無從考證。

周原遺址出土的青銅酒器——祖丁尊 張瓊攝
回望歷史,周朝是一個重要而繁盛的王朝。大一統之后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經濟活動開始活躍。西周時期周原的手工業發達,種類多樣,有鑄銅業、制陶業、制玉業、制骨業、制車業等等,周原遺址已累計發現手工業作坊56處。
經濟的發展是以交通的發達為前提的,周代統治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改善交通狀況。《詩經·小雅·大東》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說明當時的官道很寬闊。同時,周代對水路運輸也比較重視,不僅疏通了一些河流,而且注意發展造船業和修建橋梁。
在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周朝的商貿活動得到了長足發展,“絲綢之路”的前身得以形成,并逐漸發展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古代貿易之路。20世紀,蘇聯考古發現,在巴澤雷克遺址斯基泰人的墓葬中,出土了中國東周時期的楚國絲綢,這說明早期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早已開始。酒作為參與交易的商品之一,在這條道路上逐漸活躍起來。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沿渭河經鳳翔驛站首次出使西域,鑿通“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上,張騫除帶有中國特色的瓷器、絲綢和茶葉禮品外,還有酒。這也是自周以來,酒作為外貿商品正式開啟出口之路。
錢耀鵬說:“一些歐美學者研究認為,大概13世紀初的南宋時期,我國南方曾向阿拉伯地區出口一種蒸餾酒,回譯的名稱叫作‘三熟酒’,很可能就是酎酒。一是因為酎酒在古代常被解釋為‘三重釀酒’,二是古代也稱蒸餾器為‘釀器’,所以‘三重釀’酎酒也就是早期的蒸餾酒。而且我們已從文物考古工作中找到一些實物證據,我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掌握了白酒蒸餾技術。”
周道以及之后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橋梁,它在歷史的變遷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從平直得“如砥、如矢”的周道,到漢代的古絲綢之路,駝鈴如今已經遠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帶一路”成為新的國際合作平臺,中國與世界進行貿易聯通和資金融通。秉承著周人的勇敢創新、開放合作與和諧包容,寶雞以及寶雞的美酒會在“一帶一路”上走得更遠。
寶雞融媒記者 王玲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