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強大的帝國,除了有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更離不開一支強大的軍隊征戰四方。當采訪團踏入岐山縣京當鎮西戢村時,仿若走進了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之地,這里每一處景致都在訴說著關于“武”的故事。 西戢村由自然村戢武村和西莊村合并而成。剛進原戢武村口,一座觀樓便映入眼簾。這是一座古樸而莊重的建筑,雨霧交織中散發出一股肅殺之風,宛如從古老的戰場上吹來,帶著金戈鐵馬的氣息,讓每一個踏入此地的人一掃趕路的疲憊,瞬間被一種凝重的氣氛所籠罩。觀樓就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村子不平凡的過往。 繼續前行,便來到了村文化廣場,這里如一座西周歷史的露天博物館,姜子牙雕像莊嚴肅穆地矗立在廣場中央,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時空,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姜子牙雕像后方,西周兵器雕塑形態各異,它們是尚武時代的有力見證。西周戰車彩繪栩栩如生,仿佛只要一聲令下,它們就會再次馳騁戰場。廣場石壁上,雕刻著此地的不凡之處——“戢武”之地實為先周王室武裝部隊冷兵器大庫之所在,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周王朝曾經的輝煌。 為何會在此地呢?相關專家介紹,戢武距離西周政治中心京當的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滿足突發戰爭時快速集結的要求,是西周軍事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周武王伐紂勝利之后,勇士們班師回朝,解甲歸田,他們將刀槍弓箭存放于此。那一刻,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和平的曙光灑向這片土地。人們告別了戰亂之苦,迎來了較為長久的和平時期,開始過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是《詩經·周頌·時邁》里的一句詩,大意是我們將收起干戈、封存弓箭,從此再不使用。戢武這個地名所表達的意思與這句詩頗為吻合,它傳達的是一種尚和息戰的美好愿望。但這里的“戢武”并非禁武,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藏武。 藏武是將武力作為一種保障和平的力量隱藏起來,盡管寶劍入鞘但鋒芒仍在,在和平時期保持克制,不主動挑起戰事,然而一旦和平受到威脅,便有能力捍衛。周人在經歷了滅商戰爭的殘酷后,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周武王也深知武力只是手段,和平才是最終的追求。 戢武村,就像是一部活著的史書,向每一位到訪者講述著周人結束戰爭、愛好和平的偉大理念,這里的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守護著這份和平的信念。它也提醒著人們,和平來之不易,需要用心去守護。筆者在這里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村落的變遷,更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傳承。
寶雞融媒 康健
聲 音
西戢村監委會主任曹佰興: 村史不能忘 故事永流傳

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先人對岐山這片熱土的慷慨饋贈,如何利用好這筆遺產,讓周禮文明之光穿越三千年照亮當代?這是每個生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值得思考的問題,而西戢村村史館,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西戢村村史館內,墻上有周文王提倡的“敬老、慈少、篤仁”仁政治國理念,各種與周禮文化相關的圖片、史料琳瑯滿目,生動展現著周禮文明風貌。從衣食住行到禮儀祭祀,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周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們能夠親身體驗到周禮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
西戢村監委會主任曹佰興說:“戢武村與西莊村合并后成為現在的西戢村,而村史館依然沿用戢武村的風格,這是我們傳承周禮文化的重要舉措。希望每一個走進村史館的人,能夠感受到綿延至今的周禮文明,從而在現代生活中延續這種美德。我們希望通過村史館,讓古老的文化活起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讓子孫后代銘記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
寶雞融媒 康健
記者手記
“詩與遠方”的開始
李依涵
走進原戢武村的文化廣場,一塊石碑映入眼簾,上面刻著:“周三王崇德尚和的理念鍛造了周人反戰求安又永不畏戰的性格。”
這句話,仿佛是對周人精神的最好詮釋。
撥開歷史的云煙,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曾經的這里:戰場上西周戰車如狂風般掠過,戰馬的蹄聲踏碎寂靜,沙塵在兵器碰撞的火花中飛揚,校場里士兵的操練聲沉悶而有力,回蕩在這片土地之上。而當周武王伐紂勝利之后,周勇士們班師回朝,大家終于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解甲歸田。
在那一刻,戢武,便成為周人心中一個特殊的棲息地,成為他們心中的“詩與遠方”。歷經顛沛流離的周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的美好,開始書寫著屬于他們的歷史與傳奇。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