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12月,尋周記采訪團已經走過了許多地方。大家了解了周人遷徙的過程,感受了周人崛起的偉大。這次,我們來到岐山縣鳳鳴鎮召亭村的召公祠,探尋西周建立王朝之初的文明曙光,聆聽周禮傳承的故事。 召公祠在村外一角,高大的門樓、寬闊的廣場、古樸的雕像、珍貴的古碑,處處都彰顯著后人對召公的尊崇。作為西周宗室的一員,召公在西周王朝崛起的史詩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先是輔助文王壯大西周,又跟隨武王擊敗商軍,之后他繼續輔佐成王和康王治理國家,為建立、穩定、鞏固西周政權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與周公一起,位列周王宗室三公。 如果說,周公的功勛在于“制禮作樂”,那么召公的風范一定是“廉政愛民”。走進召公祠,正殿旁的草地上,一棵古樹分外引人注目。這是一棵甘棠樹,它見證了召公廉政愛民的赤誠情懷。相傳,召公在處理政事時,時常到民間體察民情。他出行車馬從簡、休息不占民宅,經常在甘棠樹下搭起草廬處理公務,一邊判決斷案,一邊聽取百姓意見。這種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作風,令百姓深受感動。召公去世后,人們懷念召公,就把甘棠樹當作召公清廉賢明、勤政愛民的化身來敬拜,把它寫進詩歌,還留下了“甘棠遺愛”的典故。 甘棠樹下的激蕩之音,在史冊中回響數千年,久久不絕。從古到今,每逢兵火或自然災害,當地村民都自發保護古樹,只為召公美德繼續弘揚。許多官員和名士特地來到甘棠樹下感受周韻周禮,傳頌召公清廉政風。清代縣令李文翰在樹下觸景生情,畫出甘棠圖一幅,并題跋。當地文人為傳承周禮故事,將甘棠圖與題跋一同刻碑留存。 清末民初,召公祠建成后,岐山及周邊的官員和群眾紛紛自發來此,祭祀先賢,瞻仰古樹。上世紀20年代,地下黨員在這里傳播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新中國成立后,召公祠里建起了學校,甘棠樹搖曳的枝葉下,傳來瑯瑯書聲。前幾年,寶雞在召公祠原有基礎上,建成廉政教育基地,辦起召公廉政史績展,旨在回顧召公勤政清廉愛民故事,傳承周禮勤廉文化根脈…… 召公的形象仍在史冊中閃耀,甘棠樹下的故事也仍在繼續。 寶雞融媒記者 張家旗 聲 音 岐山縣文化和旅游局楊慧敏:
周禮之音 滋潤后世

“寶雞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其孕育的政治思想與文化理念對后世影響深遠?!贬娇h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楊慧敏說。
楊慧敏認為,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禮樂教化,天下大同”。這與商朝的鬼神崇拜截然不同,它強調人皆為天地產物,無本質好壞之分,通過教育與管理激發善性,構建君子模型,彰顯“天行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厚德載物”的融合,以德治國理念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德治思想的基石。從周公時期起,以德治國化為禮樂制度,以人本為基規范社會秩序。雖歷經歲月變遷,但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內核始終如一。
楊慧敏說,探究傳統文化,并非單純追溯歷史,而是要大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在全球舞臺推動文化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這一系列理念傳承至今,持續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凝聚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著持久的精神力量源泉。
(康健)
記者手記
優秀文化要悉心研究闡釋
采訪團到達召公祠的那天,雖有陽光,但氣溫很低。岐山縣委黨校教師張松松熱情地為我們講述召公生平和廉政文化的深厚內涵,岐山縣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楊慧敏始終面帶微笑,認真解答采訪團成員的提問。
聽完講解后,送別還有本職工作的張松松,我們將楊慧敏團團圍住,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他索性站在甘棠樹下,講起自己對周文化的理解,并從活學活用的角度,講述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觀點。從先周一直講到當下,從禮樂文明一直講到華夏文脈,他用淵博的知識和生動的闡釋征服了我們。待他講完,熱烈而持續的掌聲,表達著我們對他的敬意,也表達著我們對周文化的敬意。
一代周朝已消逝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周文化卻能綿延數千年而生生不息,最關鍵的就在于有一大批研究者與愛好者不斷研究、挖掘和整理,他們立足本土、深入研究,為周文化不斷注入時代的因子,賦予新的價值,探尋文化本真,才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寶雞融媒記者 張家旗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