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周原的青銅重器跨越山河,遇見草原的金色傳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在哈薩克斯坦的土地上熱烈展開。從國家博物館的鄭重簽約,到大學校園的智慧碰撞,再到繁華商圈的煙火集市,“青銅遇見金人”文化交流活動以文化為舟,承載著寶雞深厚的歷史底蘊駛向中亞腹地,在“一帶一路”上留下閃亮印記。
6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阿斯塔納獨立宮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發言中強調,我們的合作根植于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鞏固于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發展于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
作為“中國-中亞合作發展論壇暨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傳播大會”的一項重要活動,6月22日至24日,“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動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接連舉辦,寶雞文化以政府、學術、民間的全方位交往方式,多層次、多元化、沉浸式的展示,在絲路古國書寫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當代篇章,搭建了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橋梁,展示中哈兩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文脈相連
博物館里的文明對話
在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內,莊重與期待交織。當地時間6月22日下午,一場名為“青銅與黃金:文明對話”的活動拉開序幕。本場活動由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文化和信息部、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舉行的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來自寶雞的6件青銅瑰寶——何尊、(亻朕zhen)匜、秦公鐘、逨鼎、折觥、父辛爵的復制品,甫一亮相便成為全場焦點。何尊銘文“宅茲中國”無聲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而哈薩克斯坦引以為傲的草原“金人”文物,則閃耀著游牧文明的獨特光芒。
“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何尊銘文“宅茲中國”的拓片前,聚集了眾多駐足凝視的參觀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黎婉欣圍繞“中哈具有歐亞草原風格的黃金與青銅器”主題,透過一處處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考古發現,闡釋了公元前8世紀至2世紀間中哈兩國貫穿草原地帶的遠程聯系。
活動現場,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在聯合策展、學術研究、人才培訓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館長貝里克·阿布迪加里烏利說:“我們期待與寶雞共同策劃展覽,讓草原金人與寶雞青銅器文化在對話中煥發新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則以“何尊”為例,闡釋青銅器承載的禮制智慧:“當‘宅茲中國’的銘文遇見草原金人的勇武精神,兩種文明的共鳴將為中哈互鑒貢獻力量。”
寶雞向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捐贈的主題畫作《青銅遇見金人:千年絲路印同心 萬里文脈共何尊》,將何尊與金人形象融為一體。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回贈的博物館主題畫冊,則讓寶雞文化工作者得以窺見草原文明的金色密碼。
一場博物館里的對話,讓沉睡數千年的文物成為當代文明交流的使者。
智慧激蕩
大學校園的學術共鳴
6月23日,“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動的平臺移至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本項活動由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和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哈薩克斯坦一位收藏家拓印青銅器銘文
哈薩克斯坦旅游和體育部副部長葉爾然·葉爾金巴耶夫在發言中說,哈中兩國歷來保持著緊密的經濟與文化關系,雙方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深化合作,旅游正成為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今天的活動不僅助力挖掘兩國旅游合作潛力,也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與睦鄰友好。”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邊雅妮在活動致辭中說,寶雞與阿斯塔納始終是文明演進的見證者與創造者,青銅的厚重遇見金人的璀璨,正是對剛剛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上“中國-中亞精神”的生動踐行。寶雞致力于雙方加強文化、旅游、產業等領域合作,讓寶雞成為中哈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載地,共同打造“絲路文明之旅”精品旅游線路,同時在高端制造、能源裝備等領域加強務實合作,不斷延續絲路文明的千年文脈。
活動期間,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朱鳳瀚和哈薩克斯坦歐亞國立大學東方學系考古學家馬拉爾·哈布杜利娜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演講引領聽眾穿越時空,探尋公元前8世紀至2世紀中哈草原地帶文化聯系的密碼,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交融。
活動現場,寶雞精心設置的文化展陳區成為校園焦點。青銅工藝品的莊重、文創產品的巧思、西秦刺繡的絢麗、鳳翔泥塑的生動,吸引著大學生們駐足流連。“吉金熠熠 青銅鑄史”與“山水之城 周禮寶雞”主題展前人頭攢動。大學生們一句句“將來一定要去寶雞看看青銅器”的心聲,飽含著當地青年對中華文化的向往。
更令人動容的是音樂的共鳴。藝術無國界!在活動現場,雙方以音樂的方式,打通了不同語言交流的障礙,進行了心靈的無國界交流。
寶雞周禮樂團的藝術家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僅僅提前兩天彩排,便完美攜手共同演奏令人動容的樂曲。中國傳統名曲《茉莉花》《喜洋洋》與哈薩克斯坦經典名曲《巴樂布拉吾恩》交相輝映,古琴、嗩吶、揚琴與冬不拉、庫布孜和諧共鳴,奏響音樂無國界的心之交響。
民心相通
大集市上的文化互動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6月24日,在阿斯塔納最大的商場——MEGA絲路商城,一場名為“青銅遇見金人”的文化集市將文化交流活動推向高潮,奏響了民心相通的華彩樂章。

文化交流集市上的中國傳統器樂表演
在集市上,周禮樂團奏響《梅花三弄》《將軍令》,絲路古道的壯闊氣象在揚琴與二胡聲中重現;在青銅器銘文、紋飾拓印體驗區,當地民眾將“宅茲中國”的印記拓在宣紙上,觸摸古老中國的厚重;在3米長的“青銅遇見金人”絲路長卷前,哈薩克斯坦的青少年們手握毛筆,認真描摹銘文,繪制心中的文明紐帶,一幅幅共繪的畫卷,正是民心相親的生動寫照。
寶雞非遺的魅力也在此綻放。鳳翔泥塑的彩色老虎“眼睛會說話”,讓哈薩克斯坦的孩子們驚嘆不已;西秦刺繡的精美、虎頭帽的可愛、西秦土織布的雅俗相融,成為集市上的“爆款”。寶雞市文物局局長李曉毅,以國寶何尊為引,深入解讀青銅器蘊含的中華文明密碼;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段軍林,則熱情推介寶雞文旅資源。
活動現場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哈薩克斯坦收藏家哈衣爾波拉提夫婦被寶雞的文化深深吸引,與參會的寶雞藝術家現場交談很久。隨后,他當場捐贈珍藏的畫作,并表示希望能在寶雞的博物館展覽,他還收獲了寶雞回贈的青銅主題畫作,成就了一段中哈文化互鑒互賞的佳話。哈衣爾波拉提說,有機會他一定會到寶雞感受青銅器文化。
這場集市不僅是一次展示,更催生了務實合作。哈薩克斯坦一位姑娘對寶雞手織布及飾品十分喜愛,當場與寶雞非遺傳承人達成了商業合作意向。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李嘉珊在參加集市活動后,感慨地評價道:“本次文化市集活動,既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明邂逅,更是一次生動的民間交流。通過中哈民眾共同參與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搭建起深度溝通與情感交融的橋梁。”
記者還了解到,此次活動期間,國民汽水品牌大窯飲品,以其在寶雞市陳倉區的智能生產基地為依托,吸引了中亞合作方實地來寶考察并簽約,首批4000件大窯飲品出口到了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為“寶雞制造”開拓中亞市場打開了新通道。
美美與共
新時代的絲路上深情對話
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商賈往來、駝隊穿梭。兩千多年后,黃沙古道變身通衢大道,經貿使者東奔西走,“鋼鐵駝隊”馳騁不息,中國同中亞國家攜手翻開合作共贏、相互成就的嶄新篇章。

工作人員在“青銅遇見金人”文化交流集市上介紹寶雞非遺工藝品
2025年中國-中亞峰會由哈薩克斯坦主辦,為積極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進一步深化中哈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我市借助中國-中亞峰會舉辦了“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會、中哈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文化市集這三項活動。
從國家博物館的鄭重承諾,到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智慧碰撞,再到商場集市里的文化交融,“青銅遇見金人”系列活動層層遞進,這場文化交流活動不僅讓寶雞的青銅之聲在哈薩克斯坦的金色光芒中找到回響,讓周禮文明的智慧與草原游牧的豪情在新時代的絲路上深情對話,更加生動詮釋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
一紙備忘錄是合作的起點,一場集市是民心的交融。當青銅與黃金在阿斯塔納交相輝映,我們看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理念在“一帶一路”上生根發芽,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此次活動,我市充分展示了周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青銅器之鄉”的獨特魅力,促進了中哈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寶雞打造文化傳承的國家級標桿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此次文化交流活動,也為雙方在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將帶動寶雞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繁榮與進步。
寶雞,這座承載著周文化德韻、青銅文化風骨的古城,正以文化為橋梁、以經濟商貿為基石、以民心為紐帶,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寶雞融媒 麻雪)
(本版照片由市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