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期間,別人在田里忙得熱火朝天,西北地區首個無人農場——寶雞利民無人農場負責人王浩杰卻格外從容。他坐在電腦前,輸入幾組指令,無人收割機、運糧機隨即協同作業,不多時,一塊麥田便顆粒歸倉。“以前種地靠力氣,現在靠智慧。”他說。
這,是新時代的“種糧人”。
在寶雞,這樣的新農人已有8000多人。他們腳上仍沾著泥土,卻已習慣用科技思維種田;他們奔走在田間地頭,腦子里卻有品牌意識、市場邏輯、流量理念。
農業現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他們的情況各不相同,轉變路徑卻有相似之處:從“會種地”到“會經營”,從“靠經驗”到“靠科技”,從“獨自耕作”到“帶動一片”。
這場轉變,并非偶然。
近年來,寶雞堅持把培育“新農人”作為夯實農業現代化根基的重要抓手,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前不久,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公布2024年度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績效評價結果,寶雞市又一次獲評“優秀”,這是寶雞市連續第五年獲得該等次評價。眉縣、岐山縣入選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縣。
從“會種地”到“會經營”
6月26日,天蒙蒙亮,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第三村的玉米地里,劉星星挽著褲腿、踩著露水,蹲在地頭察看墑情。很難想象,他曾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幾年前,劉星星返鄉“種地”。有了多年工程管理經驗,他種起地來也不是“老把式”那一套,而是從一開始就盯著市場。2021年,他成立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800多畝,發展小麥、玉米等規模種植,年產值超600萬元,帶動周邊560多戶農戶增收。

“現代農業不能埋頭種地,要抬頭看市場。”寶雞市陳倉區谷雨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星星說。起初他種的是青儲玉米,畝產不到500元,周期長、效益低。第二年,他就改種鮮食玉米,畝均效益提至1500元以上,而且生長周期縮短近一個月,為小麥搶出了播種期,實現效益疊加。“賬算得多了,也更懂得了‘經營’二字的分量。”他說。
摸索中,劉星星不斷學習農業知識,還參加“鄉村CEO”職業經理人培訓,系統學習市場分析、品牌打造、財務管理等知識。他逐步理出一條“經營農業”的路子:一是推動三產融合,擴大規模、延伸加工鏈條;二是打造區域品牌,建設文旅融合示范點;三是聯動周邊村鎮,統一標準、聯合銷售、抱團發展,提升整個片區的組織化水平。
“農業不是單打獨斗,拼的是鏈條協作。”劉星星說,如今,合作社560多戶農戶“一起種、一塊銷售”,從產地到市場串起一張協作網。今年,他還計劃試種油菜,兼顧生態、景觀與經濟效益。
從“會種地”到“會經營”“謀得遠”,劉星星們正用市場理念與專業能力拓寬致富路徑,在鄉村振興的事業中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從“靠經驗”到“靠科技”
齊昆是個“90后”新農人,干農業卻更像一名工程師。相比憑經驗“拍腦袋”,他更信數據、靠模型。在他托管的3萬畝良田上,9000多戶農戶的種植安排,都是由他的一套算法反復推演得出的。
過去“看天吃飯”,如今是“吃科技飯”。從土壤濕度到氣溫變化,從病蟲害預警到市場波動,田間的一切變量都實時上傳云端,由系統自動研判、精準調度。今年春耕,系統建議推遲播種幾天,成功避開倒春寒。

齊昆把無人機當成田間“哨兵”,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理;把大數據當作“參謀”,預測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以前賣糧是等人上門收,現在我們直接對接加工廠,甚至還能出口。”他笑著說,“這叫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去年,他帶著團隊助力群眾增收糧食1500噸。而更讓人服氣的是,他從不“藏招”。田間課堂開進地頭,直播講解傳到手機,他把農業機械技術,講得接地氣,群眾聽得懂、學得會。

“科技,是新農人的底氣。”齊昆說,“只要肯學肯用,農業也能變得省工、高效、可控。”2023年,齊昆被授予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
在寶雞,這樣的“科技派”新農人越來越多。他們用一雙“數字眼”、一顆“科技心”,把傳統農業的路徑重新走了一遍,也讓這條通往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實。
從“獨自耕作”到“帶動一片”
6月中旬,寶雞市鳳翔區田間地頭,熱浪正盛。靳鵬正帶著農戶察看玉米長勢,確認下一輪水肥計劃。一上午,他已接了4通電話,協調農資、對接訂單、安排培訓。
1993年出生的靳鵬,干農業,他是個“新面孔”。他和父輩不同,不滿足于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他返鄉開公司,建合作社,拉著全村人一起種地。他說:“一個人富,不算富,一村人富,才有勁頭。”

他搞的是“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種、統一管、統一賣,還簽了保底回購合同。農民種地不怕賠,有人兜底。他幫村民多掙了錢,還建了倉儲、搞了培訓。村里人說:“這娃能干得很。”
從最初承包幾十畝地,到如今帶領上百戶農戶共同發展,靳鵬的路越走越寬。他的合作社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統一采購農資、對接市場,幫助鄉親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為了讓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他創新模式,推出“入股分紅”機制。農戶可以以土地或資金入股,年底根據收益分紅。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靳鵬說:“農業是個長線活,只有抱團取暖,才能走得更遠。”
岐山縣的肖倩,更是“女強人”。她返鄉10年,建起6400畝獼猴桃標準化基地,1萬噸冷庫、3000噸獼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她帶領鄉親們搞電商、做直播,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打造了岐山特色獼猴桃全產業鏈,帶動了3萬余人增收致富,累計培訓人員5萬人,一年賣出1.2萬噸獼猴桃鮮果。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不光自己干,還帶著大家干。從“會種地”到“會經營”,從“靠經驗”到“靠科技”,從“獨自耕作”到“帶動一片”——農業轉變,關鍵在人先變。他們不只是種出了莊稼,也種出了農業的未來。(來源:群眾新聞)

編輯:戴 榮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