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東南鎮予村是當地有名的“千畝烤煙村”。說起村黨支部書記張小義,不少村民點頭稱贊:“張書記是把村上事當自家事干的人。”
張小義當了十多年村干部,既是村里帶頭人,也是種烤煙的行家里手。身為省級高級職業煙農,他帶著全村種烤煙。2024年,予村種植面積達3170畝,99戶煙農戶均增收13.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2萬元。
可真正讓鄉親們信服的,不只是這本“增收賬”,還有他一以貫之的敬業精神。他把村里的產業,當成自家的莊稼管;把群眾的難事,當作家里的煩心事來辦。村民說,他是“敬有禮”的好干部,也是村風轉變的帶頭人。
“敬有禮”,講的是熱愛崗位、擔當有為,是忠于事業、敬業奉獻。張小義就是這樣做的。他身上那股勁,也潛移默化地感染了村民,帶動了風氣轉變,帶活了發展。
近年來,隴縣創新開展以“敬有禮、孝有禮、學有禮、信有禮、和有禮”為內容的“五禮”家風建設,通過“傳禮、行禮、學禮”三維聯動,推動傳統美德與時代新風深度融合,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根基。
“隴縣抓家風建設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設,這是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抓手。我們只有抓住這個‘牛鼻子’,才有可能突破瓶頸,實現快速發展。”隴縣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吳小龍說。
家風建設,難就難在如何做深做實。隴縣的思路是讓群眾愿意參與、看得見效果、參與之后還能持續。
故事,得從身邊人說起。
溫水鎮中學教師李鐵柱,是“孝有禮”的代表人物。哥哥癱瘓多年,他白天教書、晚上照料。哥哥去世后,他一肩挑起照顧父母、撫養侄女的擔子,一直堅持十多年。
三里營社區的王芳,照料丈夫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和前妻的父親二十多年。老人說:“聽不見她說話,我就覺得日子不踏實。”鄉親們評價:“她不講大道理,但日子過得有道理。”
這些身邊的故事,打動人心,也引起了共鳴。
在推動“五禮”家風建設中,隴縣推行“五個一”實踐行動:給父母拍張照、幫鄰居做件事、為家庭添點光……群眾可通過手機打卡記錄獲得積分,年底兌換米面油,參與“有禮家庭”評選。
參與活動所得的積分,不僅可兌換生活物資,還能用于創業貸款申請、入學推薦等事項,“講文明”成了群眾愿意做、主動做、樂于做的事。
群眾在參與,干部也不能置身事外。隴縣將“五禮”標準寫入村規民約,把干部家風納入年終考評,把以身作則變成剛性約束。
在學校課堂、社區建設、商戶信用體系中,“五禮”理念也被嵌入其中。這一理念從家庭出發,向社會延伸,最終融入治理體系。
隴縣還聚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陋習,開展“樹新風·破陋習”行動,組建“移風易俗宣講”小分隊120支,開展文藝演出、宣講數百場;征集好家風家訓,建設紅白事服務大廳,完善“一約四會”,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7月2日,記者走進隴縣,感受到濃濃的文明氣息,村巷墻上貼著“家訓榜”,鄰里之間比積分、曬榮譽。誰家講家風、誰家得積分,村里人一清二楚,講文明、賽家風,在這里已成風尚。
風氣變了,治理也順了。
數據顯示,在隴縣開展“五禮”家風建設的10個示范村,矛盾糾紛同比下降40%;八渡鎮、范家營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群眾參與感、歸屬感顯著增強。
家風,看似影響的是一戶人,帶動的卻是一村人,影響了一方風氣。把好家風樹起來、傳下去,社會治理的根基就更牢了,文明的力量也就更強大。(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