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移南徑斜暉里,割稻陌阡車馬馳。”一首詩帶著我們進入處暑節氣。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陽黃經達150°;于今年公歷8月23日交節。“處”的本義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時至處暑,已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之“末暑”,暑意漸消,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時間軸和溫度軸上的曲線表現基本一致:暑天來,伏天到;伏天消,暑將盡。處暑,意即“出暑”,高溫將逐漸退場。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了,真正開始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三侯”:一候,鷹乃祭鳥。老鷹從這天開始感知到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傳說,它們會將獵來的鳥擺在一起祭天。富有傳奇色彩的祭天行動,也許是人們感恩天地思想的體現。二候,天地始肅。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在這期間,田野里充滿了凋零的跡象,路邊的樹木花草,開始枯萎變黃,花瓣也都漸漸凋零。三侯,禾乃登。晚稻正拔節孕穗,各種作物瓜果日日漿滿,處暑時節也是農家加緊灌溉施肥、準備收割采摘之時。

處暑節氣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云南西雙版納有潑水狂歡的習俗。
處暑養生要旨
因處暑正處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變,所謂“冷熱交換試拳腳,一場秋雨一場寒”。故處暑養生重點在于養陰護陽,以適應陰陽變化。
處暑時節不宜急于增加衣服,不利于收斂陽氣。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季肅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一、除濕熱、養脾胃
處暑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郁、焦慮、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尤其是濕熱體質者,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二、早臥早起緩秋乏
因陽氣的潛藏,人體常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適當延長睡眠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將夏季“夜臥早起”的習慣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最好在晚上9點到11點入睡。
三、滋陰潤燥養肺氣
肺所“主”的是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秋季肺氣受邪,到了冬季就易出現飧泄(消化系統疾病)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了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對于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處暑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呼吸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發作。

四、燥熱時節預防“秋燥”
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可見咽干、口干、鼻子干。另外,處暑前后,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暑濕較重,脾被濕困住,也容易感到疲乏。秋季燥邪當令,秋分以后為涼燥,秋分以前因有暑熱余氣,故多見溫燥。病癥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
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同時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養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五、處暑亦可通過節氣灸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處暑時節氣溫下降逐漸明顯。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但此時外界的暑濕之氣還沒有完全消退,灸療時以調理肺經,從脾胃二經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專家名片

趙麗,治未病科主治醫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五運六氣專委會理事。陜西省保健學會中醫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寶雞市中醫學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2011年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一直從事中醫治未病工作;跟從全國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學習五運六氣經典理論,為第十五批龍砂醫學流派后備傳承人。2021年于廣東省中醫院進修學習。
參與省級科研1項,參與提出的國家級《腰椎早衰狀態人群治未病調理方案》,已成為國家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重點專科協作組第二批特定健康狀態人群調理方案,榮獲寶雞市第16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一等獎;發表論文6篇。多次獲得"優秀帶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十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精通中醫傳統理論,擅長針藥結合,熟練運用中醫外治法,治療頸肩腰腿疼者、失眠者、帶狀皰疹、面癱、跟痛癥、情志疾患等患者人群及亞健康狀態人群,為其提供體質辨識及相應的個性化調養方案,以中醫傳統特色外治法為干預手段,療效甚佳。
門診時間: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六上午
門診地點:西關院區國醫館404
24小時在線就診咨詢電話:
聯系電話:17789272251
(來源:寶雞市中醫醫院)
編輯:邱融融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