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秋分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斗指酉;太陽達黃經180°;于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交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日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秋分·節氣簡介

秋分·氣象變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白天漸短,夜晚漸長。《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

秋分·物候現象
中國古代一些著作將秋分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二候·蟄蟲坯戶
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由于天氣干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傳統習俗
在嶺南地區,客家人有吃秋菜的習俗。秋分這一天,客家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壞莊稼。民間還有放風箏、送秋牛、秋分祭月、豎蛋等習俗。
秋分養生請做好“四防”:
防秋燥
干燥的秋季里,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而秋分的“燥”是屬于涼燥,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干咳、皮膚干燥和體液丟失等癥狀。
1、秋燥多喝水飲水量保持在1500ml—2.500ml之間為最佳。
2、良好生活作息早睡晚起,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幫助老年人降低血栓形成的幾率,還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做些輕緩運動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小的活動,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4.食補滋陰潤肺飲食方面老年人要以滋陰補腎為主。還可以適當地吃些米粥類食物,以養胃生津為宜。

防秋涼
“春捂秋凍”有講究,表達了秋天“薄衣御寒”的養生之道,但對于老年人要注重根據身體狀況調整衣服,不可盲目跟風。患鼻炎、心腦血管、呼吸道等疾病和體虛的老年人不適合“秋凍”。
防秋悲
秋季草木凋零,易觸景生情,心理可能會產生憂郁傷感情緒,對于秋季的“悲涼”,老年人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適應秋季平容之氣。
防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老年人最易秋乏,保證充足的睡眠,秋分時節夜長晝短,對于老年人來講,需要順應“早睡晚起”的養生原則。多曬太陽抗秋乏,增加陽光的照射,刺激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提升身體機能,緩解困乏不適。

隨著秋分的到來,進入了癸卯歲五之氣,這時大自然氣候表現為:厥陰風木加臨陽明燥金,這一時期,氣溫開始降低,秋冬交替,人們容易受到寒冷和風邪的影響,導致感冒、咳嗽、流感等疾病的高發。針對這一氣候特點,我們可以通過飲食和中藥來預防和治療相應的疾病。首先,飲食方面,應該注重補充營養和保持身體的熱量。因此,可以多吃一些溫性食品,如羊肉、韭菜、姜、蔥等。同時,還應該適量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如雞蛋、豆類、蔬菜等。
此外,少吃油膩和寒涼的食品,如生冷、生魚片、生蔬菜等,以免影響身體的正常消化和免疫功能。其次,中藥方面,可以選擇一些辛、酸、甘的中藥進行調理,以滋補肝腎,增強體質。總之,癸卯歲五之氣是一個易感寒邪、易患感冒等疾病的時期,具體病證建議到醫院就診,治未病科將為每一位患者調理體質,保持身體最佳狀態。
專家名片

趙麗,治未病科主治醫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五運六氣專委會理事。陜西省保健學會中醫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寶雞市中醫學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2011年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一直從事中醫治未病工作;跟從全國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學習五運六氣經典理論,為第十五批龍砂醫學流派后備傳承人。2021年于廣東省中醫院進修學習。
參與省級科研1項,參與提出的國家級《腰椎早衰狀態人群治未病調理方案》,已成為國家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重點專科協作組第二批特定健康狀態人群調理方案,榮獲寶雞市第16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一等獎;發表論文6篇。多次獲得"優秀帶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十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精通中醫傳統理論,擅長針藥結合,熟練運用中醫外治法,治療頸肩腰腿疼者、失眠者、帶狀皰疹、面癱、跟痛癥、情志疾患等患者人群及亞健康狀態人群,為其提供體質辨識及相應的個性化調養方案,以中醫傳統特色外治法為干預手段,療效甚佳。
門診時間: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六上午
門診地點:西關院區國醫館404
24小時在線就診咨詢電話:
聯系電話:17789272251
(來源:寶雞市中醫醫院)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