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百物肅,御冬必此須。”宋代李復的詩帶我們進入了霜降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于每年公歷10月23—24日交節。進入霜降節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霜降不是表示“降霜”,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樹葉都枯黃掉落;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降節氣的習俗主要有飲酒賞菊,吃柿子、鴨子、牛肉,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登高遠眺、進補風俗;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祭祖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
俗話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天氣將由涼轉冷,霜降時節的養生建議如下:
生活起居
在睡眠方面,《黃帝內經》里提出:“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睡眠時臥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觀點,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里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春夏屬陽,頭宜朝東臥;秋冬屬陰,頭宜朝西臥,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養生
飲食調養宜平補,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吃玉米、蘿卜、冬瓜、銀耳、蓮藕、百合等;還有栗子、蜂蜜、牛肉、雞肉、泥鰍等。
秋燥時節,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
飲食鍛煉兩相宜
秋季是人最容易長脂肪的季節。天涼夜長,人的食欲大開,夜里休息也舒服,人體每天的熱量攝入容易超過熱量消耗,使脂肪一點點地囤積起來。如果不加以調整,經過秋、冬兩個季節,人就會胖很多。年復一年,人就會很快“發福”起來。因此,對于愛美的年輕人來說,大快朵頤貼秋膘的時候也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霜降三防”要做好
一防秋燥: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易出現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膚干燥等現象,燥易傷津。白天喝鹽水,晚上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二防秋郁:
晚秋時節,天氣漸冷,草木枯黃,落葉落果,萬物蕭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
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御寒、內清熱”。晝夜溫差變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最好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霜降節氣,氣溫驟降,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同時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這個時間節點后不再適合“秋凍”。對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應按時增減衣服,以免濕邪、寒邪入侵,導致生病。
專家名片

趙麗,治未病科主治醫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五運六氣專委會理事。陜西省保健學會中醫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寶雞市中醫學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2011年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一直從事中醫治未病工作;跟從全國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學習五運六氣經典理論,為第十五批龍砂醫學流派后備傳承人。2021年于廣東省中醫院進修學習。
參與省級科研1項,參與提出的國家級《腰椎早衰狀態人群治未病調理方案》,已成為國家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重點專科協作組第二批特定健康狀態人群調理方案,榮獲寶雞市第16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一等獎;發表論文6篇。多次獲得"優秀帶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十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精通中醫傳統理論,擅長針藥結合,熟練運用中醫外治法,治療頸肩腰腿疼者、失眠者、帶狀皰疹、面癱、跟痛癥、情志疾患等患者人群及亞健康狀態人群,為其提供體質辨識及相應的個性化調養方案,以中醫傳統特色外治法為干預手段,療效甚佳。
門診時間: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六上午
門診地點:西關院區國醫館404
聯系電話:17789272251
(來源:寶雞市中醫醫院)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