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么一則重磅新聞刷屏網絡,近日,有媒體曝光英國王妃凱特所患的疾病為克羅恩病。
那么,克隆恩病到底是一種什么病呢?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胃腸道肉芽腫性炎癥,與潰瘍性結腸炎合稱炎癥性腸病。該病原因不明,以年輕成人為主的肉芽腫性炎癥,可侵犯胃腸道任何部位,但以末端回腸和臨近結腸多見,常呈節段性分布,臨床主要以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腸梗阻和瘺管形成為特點,常伴有發熱、營養障礙及其他場外表現。診斷比較困難,治療亦較棘手。
該病在歐美國家較為常見,在亞非國家較為少見,男女發病比率相近,以15--30歲為高發年齡段,病除遺傳因素外,還與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等有關。
1、腹痛:最常見癥狀,多位于右下腹或臍周,間歇性發作,輕者僅有腹部不適或腹鳴,隨病情進展多呈部分性腸梗阻特征,即陣發性絞痛,伴以腹脹、腹鳴,進食加重,休息、饑餓或排便后減輕。
2、腹瀉:大多數病例有腹瀉,糞便多為糊狀,亦有呈脂肪瀉者,每日一般不超過4-5次,間斷或持續發生,夜間和清晨常因腹瀉而覺醒,重者可伴有不同程度便血。
3、腹塊:約見于10%-20%的患者,以右下腹、臍周為多見。
4、發熱:為常見的全身癥狀之一,多為低熱或中度熱,可馳張或間歇,與腸道炎癥活動和繼發感染有關。

5、營養障礙:因慢性腹瀉、炎癥消耗、食納減少、吸收面積減少等可致不同程度營養不良,能表現為貧血、低蛋白血癥和維生素缺乏等。
6、其他腸外表現:可見關節炎、結節性紅斑、皮膚潰瘍、肝臟腫大、虹膜睫狀體炎等。杵狀指頗為常見,亦可見口腔潰瘍。膽石癥約見于1/3的患者。
目前,在臨床上該病診斷較為困難,多結合臨床癥狀、影像及內鏡檢查、粘膜活檢等綜合分析判斷,相當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復診方可確診。
治療方面,由于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臨床治療目標是控制發作,維持緩解,防止并發癥。該病治療時間長,目前西醫主要在營養支持的基礎上,多以皮質類固醇水楊酸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為主,但臨床療效不理想,近年來隨著生物制劑英夫利昔單抗的使用,部分患者療效明顯,在臨床癥狀、內鏡改變、潰瘍和瘺管愈合方面均表現出良好療效。但大多數患者最終還是需要外科手術,雖然外科手術可使大部分患者癥狀消失,生活質量提高,但外科手術不是根治性措施,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2次以上的手術治療,因此,手術的指針、方式、時機和術前術后處理均需認真考慮,并由內外科醫生共同磋商決定。

而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六淫邪氣、情志內傷、飲食不節、起居失常及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脾氣虛損有關,導致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谷不化,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內蘊,氣血凝滯,肉腐血敗,成癰成瘍。本病病位在腸道,與脾胃關系密切,與肝腎相關,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虛,病久脾腎兩虛,標實為濕濁、熱毒、瘀血諸邪相合。
中醫對本病多從“腸風”、“腸澼”、“泄瀉”等論治,發作期多以標實為主,治療多以清熱解毒化瘀為主;緩解期多以脾虛為本,治療多健脾益氣為主,采用扶正祛邪或兩者兼顧的原則進行治療,方法有中藥內服、灌腸,以及針灸氣功等。寶雞市中醫醫院消化內科多年來采用辯證中藥口服+中藥保留灌腸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患者病情改善及癥狀的緩解方面療效明確。

龐鵬宇,消化內科1病區主任醫師,出身中醫世家,畢業于陜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進修于西京醫院消化病醫院,跟師著名肝病專家周新民教授,主要研學肝病及消化系統腫瘤內科診治。陜西省第五批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省曾升海教授。龍沙醫學流派傳承人,師拜顧植山教授。
現為陜西省第二批中醫藥科普巡講專家團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會員,陜西省肝病學會、中醫脾胃病學會,西安市中醫脾胃病學分會,寶雞市感染性疾病學會、老年病學會會員。先后發表醫學論文十余篇。主持市級課題一項,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十余項。
主要擅長中西醫結合脾胃肝病及消化系腫瘤的診治,對中醫藥養生保健方面研究頗深。
門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門診地點:東院區門診樓2樓內科診療區213診室
24小時在線就診咨詢電話
龐鵬宇主任醫師:15309176599(寶雞市中醫醫院)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