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科主任高強的帶領下一周內完成了4位患者7個腦動脈瘤的介入栓塞手術,同時有5例全腦血管造影術,均手術順利,沒有任何手術并發癥,3例未破裂腦動脈瘤已康復出院,1例破裂腦動脈瘤已獨立下床活動,即將出院。這些手術的成功,標志著神經外科在腦血管病介入診療能力上的新進展,能夠熟練完成各種復雜腦動脈瘤的介入治療。
腦動脈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并不是腫瘤,而是血管壁出現氣球狀的隆起,因形似腫瘤,被稱為動脈瘤。雖然它不是腫瘤,卻比腫瘤更可怕,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神經外科的一種危急重癥,最兇險的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出血,死亡或病殘率極高,所以,動脈瘤經常被喻為“長在腦袋里的不定時炸彈”。
神經外科副主任、腦血管病組組長孫峻峰副主任醫師,簡要介紹了這些病例的特點、難點和診療過程。
病例一


56歲男性,查體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發現疑點,腦血管造影(DSA)確診煙霧病合并多發腦動脈瘤,左側頸內動脈和基底動脈閉塞,右側大腦前動脈、胚胎型大腦后動脈代償供血,右側大腦前動脈A1起始段小動脈瘤、前交通動脈大動脈瘤。載瘤動脈上不但有兩個動脈瘤,還偏偏存在于全腦一半以上唯一供血血管上,可謂身懸兩“彈”,孤臣獨擎半壁河山。
經過與北京宣武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等國內專家反復請教、討論,擬定A1起始段小動脈瘤彈簧圈單栓,并選取一款小巧、柔軟的開環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前交通動脈大動脈瘤。手術獲得成功,沒有任何出血或缺血并發癥,腦功能完全正常。
病例二

54歲男性,突發劇烈頭痛,伴惡心、嘔吐,急診顱腦CT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考慮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擬急診腦血管造影后行動脈瘤栓塞。在送導管室時意識加深、譫妄、昏迷,急診復查CT提示繼發腦積水。
腦動脈瘤伴蛛網膜下腔出血三個最主要的危險是:再破裂、腦積水、腦血管痙攣。于是暫停介入手術,送往手術室做腦室穿刺引流術,術后1小時病人清醒后,再次送導管室進行造影、栓塞,發現右側后交通動脈動脈瘤、左側頸內動脈床突段動脈瘤,由于無法明確是其中哪一個破裂,全部單用彈簧圈栓塞。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1周后已下床活動,沒有任何神經功能障礙。
病例三

71歲的女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發現可疑腦動脈瘤,需要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并進一步治療。但老人對腦血管造影很恐懼,為改善老人診療體驗,為老人不插管全麻下造影并快速明確左側后交通動脈動脈瘤。1天后,經過充分溝通和術前準備,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左側后交通動脈動脈瘤彈簧圈單栓,手術順利,術后沒有明顯不適。
病例四

69歲女性,因為頭暈在寶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住院,腦血管造影(DSA)發現右側頸內動脈多發串聯動脈瘤,在床突段、海綿竇段兩個相鄰部位各有一個動脈瘤,經過神經外科會診,破裂出血風險較高,需要介入栓塞治療。
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是腦卒中防治戰線上的盟友,分工略有差異,神經內科以缺血性腦血管病為主,而出血性腦血管病是神經外科的專業。長期以來,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形成了親密的合作關系,在腦卒中領域協同戰斗。神經內二科主任王英與患者和家屬談話溝通,在劉曉亮副主任的安排下轉入神經外科。
經過與上級醫院專家討論,栓塞策略考慮,床突段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而海綿竇段動脈瘤破裂風險相對較低,不予彈簧圈栓塞,遂選擇一款粗大并足夠長的高金屬覆蓋率編織支架,在保證遠端床突段動脈瘤支架輔助栓塞的同時,完全覆蓋近端海綿竇段動脈瘤的瘤頸口,達到血流導向作用而栓塞動脈瘤,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
在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以外,還有5例腦血管造影術。其中一例是半年前的左側椎動脈V4段夾層動脈瘤破裂出血,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后,復查腦血管造影動脈瘤完全閉塞,載瘤動脈瘤通暢。一例是小腦富血供占位性病變造影,為進一步開展外科手術,提供了清晰的血供評估。


近年來,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開展了一系列高難度手術,能夠熟練完成各種復雜腦動脈瘤的介入治療。(寶雞市人民醫院)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