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石器時代后,隨著種植業的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南稻北粟的飲食格局。在距今7100到5600年前,生活在今陜西省寶雞市的北首嶺人已經進入了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除了糧食作物外,捕魚和狩獵也是人們重要的食物補充方式。
據考古研究發現,在北首嶺遺址范圍內生活著馬、鹿、野豬、竹鼠、狐貍、棕熊等動物,北首嶺遺址東邊的金陵河里有魚、蚌、螺、鱉等水生動物,為漁獵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模擬先民捕獵場景。寶雞北首嶺博物館供圖
北首嶺遺址出土了豐富的漁獵工具——骨矛和骨鏃[zú],也就是矛的矛頭和箭的箭頭,是當時的一種狩獵工具,使用時用獸筋或藤條將木棍與其固定,方便使用。飛球索是另一種狩獵工具,也叫石飛索,它是以獸筋、繩索或藤條兩端系球組成,使用時手執一端舉過頭頂用力旋轉,對準野獸擲出,由于離心力和慣性作用,飛球索在空中繼續旋轉,遇到障礙物后自然纏繞,由此捕獵野獸。
弓箭和飛球索的出現使人和野獸拉開了一定距離,避免了人和野獸的近距離接觸,既提高了準確性和殺傷力,也保證了人的安全。
捕魚也是北首嶺人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在北首嶺遺址出土的石網墜,是用來系在漁網下面,起到使漁網下沉的作用。
船形網紋壺是北首嶺人漁獵活動的生動佐證,它是一件泥質紅陶的水器,上部長,兩頭尖,底部短平,肩上有兩個小孔,可以穿繩背負,便于攜帶。

船形網紋壺。寶雞北首嶺博物館供圖
有專家稱,船形網紋壺的形狀是我國北方地區最早的獨木舟造型,它的腹部兩側用黑彩繪制了漁網紋的圖案,漁網兩端各用黑彩勾勒出六個三角形,應該是用來表示石網墜。這件陶器讓人聯想到了先民們駕駛小船在水上捕魚的生動畫面。
七千年前,北首嶺人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刻畫在陶器上,深埋在泥土里,跨越千年,留存至今。(“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