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走進寶雞周原博物院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是復原宏偉的周代建筑,建筑屋頂上覆蓋著縱向排列的灰色陶瓦。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建筑構件,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已是司空見慣了,但如果追溯到幾千年前,瓦的發明和使用卻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它標志著我國古代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寶雞周原博物院復原的周代建筑。
瓦的使用,開啟了一個關于建筑的嶄新時代,不僅使建筑屋面擁有防火、防水、隔熱的物理功能,更兼具整潔美觀的裝飾效果。
一直有“秦磚漢瓦”的說法,人們常常以為漢代才有了瓦,其實不然。那么瓦究竟起于何時呢?我國的瓦究竟起于何時,文獻《古史考》中僅記載了“夏時昆吾氏作瓦”這么一句話。但是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資料,瓦在我國的使用比夏還要早一些,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陶瓦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考古學家在蘆山峁遺址、橋鎮遺址、石峁遺址等大型建筑基址周圍均發現了龍山時期的陶瓦。到了西周時期,在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周原遺址區內發現了數量繁多的陶瓦。

周原遺址區內發現的陶瓦。
西周時期周原地區的瓦又有什么特點呢?考古學家根據周原陶瓦的形制、紋飾、火候、質地等特征,把西周瓦分為早、中、晚三期。
西周早期的瓦,數量不多、種類單一,大多為大板瓦,有的瓦背面或正面做有半圓形的瓦環和蘑菇狀的短釘,當瓦覆蓋于屋頂的木頭之上,在這些木頭上刻出凹槽,這個特殊的“機關”就發揮了作用,它恰好嵌于凹槽之中,起到了固定瓦片防止脫落的作用。這種瓦的制作采用了泥條盤筑的方式,紋飾均為粗繩紋,粗獷的裝飾藝術也充分反映了西周早期瓦的原始特點。

周原陶瓦。
相比之下,西周中期瓦比早期瓦的種類、數量都有所增多。在西周遺址的召陳建筑基址中就發現了中型板瓦和大、中型簡瓦,重環紋半瓦當。有的板瓦正面飾繩紋,背面素面,有的無瓦釘,有的瓦帶單或雙瓦釘,有的瓦面帶有陶文,有的瓦當面上出現了重環紋。此外,在這一時期已經有半瓦當出現,制作技術也明顯提高。種類的豐富、制作工藝的復雜、裝飾圖樣的多樣都說明了西周中期是瓦的一個大發展的重要時期。
西周中期筒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大型筒瓦的紋飾有兩種,一種是背面飾細繩紋,一種是背面飾繩紋加雙線半菱形的三角劃紋,劃紋以內的繩紋磨光。中、小型筒瓦背面以細繩紋充地,加刻畫的黼黻[fǔ fú]紋;小頭背面有瓦舌,大頭溝面有斜口,斜口與瓦舌銜接,可使更加平整。這時期出現了帶瓦當的小型筒瓦,有的溝面帶短椎狀瓦釘。

周原遺址出土的紋飾瓦。
晚期瓦的種類就更加豐富了,制作工藝和裝飾藝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周原遺址中發現的晚期瓦中出現了明顯規格化板瓦、筒瓦、瓦當三種。紋飾種類增多,有很細的繩紋、規整的繩紋、重環紋、雷紋、雙線三角劃紋等紋飾。有的還有陶文和刻畫符號,制作工藝也更加精細。
早期的圓形瓦當用泥條盤筑法制成,西漢時改用模制法,即將瓦當和筒瓦分別制成后再拼接在一起,這一方法延續至后世。
據記載,南北朝時開始出現琉璃瓦,而在后世的演變中,琉璃瓦漸漸具有了“特殊的作用”。比如明清兩朝,黃色琉璃瓦只能皇家或者神佛宮觀、孔廟使用,綠色琉璃瓦則用在王府,百姓則用的是灰瓦。
瓦上的四季輪回,瓦下的人生百態。一樣的整齊有序,但又顯得非常特別。瓦在設計者眼里是個“藝術品”、建筑材料,在統治者眼里是權力的象征,但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尋常煙火。
建筑是一個時代精神文化的物質反映,而承擔建筑主體的建筑材料折射出整個時代的社會境況。陶瓦的出現體現了華夏民族在征服自然、挖掘自然上展現的強大智慧與藝術創造力。瓦的誕生對建筑的實用和美觀,有著跨時代的重要意義,它開始逐步終結一個時代,也創造開啟了另一個嶄新時代。(“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