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公布了新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名單,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大散關村憑借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景觀成功入選。大散關村地處秦嶺北麓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是關中四大雄關之一的古大散關所在地,素有“蜀襟隴鑰”“川陜噤喉”之稱。
大散關村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2006年由觀音山、二里關、楊家灣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內陳倉古道是古代溝通關中與巴蜀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發生70多次戰事,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故事便發生于此。南宋時期,吳玠、吳璘兄弟在此抗金,取得了和尚原大捷,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近代,王震司令員、賀龍元帥也曾先后出師大散關,留下了光輝的歷史足跡。

大散關“鐵馬秋風”石刻。
大散關村還與眾多歷史名人有著深厚的淵源。曹操、諸葛亮曾出兵散關;唐代詩人王勃、杜甫、李商隱,宋代文豪蘇軾、陸游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千古詩篇。其中,以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為著名。近代文化名人如老舍、茅盾、鄧拓等也曾涉足此地,為大散關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大散關村的民間傳說豐富多彩,如“劉邦斬蟒”的傳說、玉女潭的美麗故事、寶山(瀑布山)的傳奇等,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也為大散關村增添了神秘色彩。
大散關村的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涵蓋了古建筑、遺址、石刻、碑刻等多種類型。
作為關中四大雄關之一的古大散關,始建于秦漢時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關隘依山而建,地勢險要,現仍保留有部分關墻、敵樓、烽火臺等遺跡。關內建有陸游祠、老子廟、飲馬泉等景點,展示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1992年,古大散關遺址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倉古道貫穿全村,沿線有多處棧道遺跡和石刻題記,見證了古代交通與軍事的歷史變遷。

古大散關遺址。
觀音堂始建于隋唐時期,是大散關村的重要宗教建筑。堂內供奉慈云菩薩,香火鼎盛,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體現了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堂內保留有《重修觀音堂慈云菩薩廟碑記》等珍貴碑刻,這些碑刻不僅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還為研究當地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旗桿石遺址位于觀音堂車站南側山頂,是宋代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豎立的旗桿基座。旗桿石高10米,寬4米,是宋代軍事文化的重要見證,對研究南宋軍事史具有重要價值。
此外,村內還現存多塊珍貴碑刻,如民國時期公路專家趙祖康題寫的“古大散關”摩崖題記等。這些代表性歷史遺跡不僅見證了大散關村的歷史變遷,也為研究古代軍事、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重要亮點。

銀洞峽景區的小瀑布一角。
該村旅游資源也得天獨厚,古大散關作為大散關村的核心景點,以其險要的地勢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秦嶺戰役紀念館涵蓋秦嶺戰役的歷史介紹、人物介紹、地形介紹、作戰地圖、歷史影響等內容,配有多媒體展室設施以及《秦嶺戰役》紀錄片,被共青團陜西省委、共青團寶雞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銀洞峽位于秦嶺北麓,峽谷幽深,瀑布飛流,奇石怪峰遍布,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的一部分。神沙河發源于玉皇山北麓,河谷內氣候宜人,瀑布疊巒,是避暑旅游的絕佳去處。瀑布山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礴,被譽為“寶雞八景”之一。
若要前往大散關村游玩,有三條游覽線路可供大家選擇:一是古大散關—秦嶺戰役紀念館—陳倉古道—觀音堂—和尚原古戰場,這一條作為歷史文化之旅;二是銀洞峽—神沙河—瀑布山,這一條作為自然風光之旅;三是觀音堂—玉女潭—睡佛殿,這一條線路則是宗教文化之旅。大散關村還有特色美食,以秦嶺山區的農家菜為主,如秦嶺野菜、山珍菌菇、清姜河魚等,風味獨特,深受游客喜愛。
大散關村成功入選陜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不僅是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肯定,也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未來,大散關村將繼續以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己任,努力建設成為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體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為寶雞市乃至陜西省文化旅游增添一張亮麗的名片。(“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