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指底層民眾被迫遠離家鄉,外服兵役、勞役,或者下層小官吏風餐露宿,外出處理公務等。《詩經》共有30篇行役詩,最早吟唱行役者生命飄泊無依的情感。
一、第一層結構:多元的情感內蘊
《詩經》行役詩幾乎每篇都在描述行役的艱難。無法逃避的行役命運,時間緊迫,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安全堪憂,前途黯淡,等等感受,盡顯其中。行役者經歷身心雙重摧殘,對其生存悲劇有著復雜的個體化理解。
行役的原因被統治階級進行了權力化的包裝,然后又被冠冕堂皇地塞進了役夫的家國責任中。《小雅·四牡》說“豈不懷歸,王事靡盬[gǔ]”,行役原因即行役者認同的宏大的家國責任感。《小雅·采薇》中的戍邊兵卒以自豪的語氣描述莊嚴肅整的軍容,表達了對熱血沸騰的家國功業的追求。
但戍卒是被迫卷挾在龐大戰爭機器中的,心中所謂“崇高”的為國奔勞的生命價值一旦遭到質疑,他們就開始觀照自我真實的生存狀態。首先涌現的就是哀傷的情緒。《四牡》摒除了戰爭的賦寫,而以疲馬飛鵻[zhuī]、長道逶迤來比興行役的哀傷之情。役夫的家國觀念很少有后世那種主動要求建功立業的愿望,所以其生命探求歷程中會產生反抗情緒,怨恨統治階級,從而創作“刺時”之作。如《邶[bèi]風·擊鼓》說:“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但是當他們正式面對以天子為代表的強大政治權力系統時,其反抗就會逐漸偃旗息鼓,代之出現的是畏懼情緒。如《召南·殷其雷》中的“何斯違斯?莫敢或遑[huáng]。”嚴酷的刑罰使行役者望而卻步,這又增加了一重悲劇色彩。
行役之艱苦、家國責任感的認同、個體生命無法掌控的哀傷幽怨、行役者和統治階層的怨恨,這些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組成了《詩經》行役詩第一層面的情感結構。后世的行役之作基本上都延續了此一結構,以羈旅落寞、流離哀怨的情愫為表現對象。
二、第二層結構:雙重的行役情感寄托
行役遭際無法逃避,役夫需要尋找精神寄托,心靈的侵蝕需要得到一定補償。在他們有限的生活閱歷中,安靜平和的家園生活自然成為他們心靈寄居之地。“曰歸曰歸,歲亦憂止”(《小雅·采薇》),表達歲暮當言歸家之愿。行役詩中的家園,一般具化為父母兄弟(如《魏風·陟岵[zhì hù]》),以及在家守候的妻子(如《邶風·擊鼓》),甚至是新婚妻子,或者可獲得精神歸屬感的朋友。《詩經》中的思婦很少有杜甫《新婚別》中新娘“努力事戎行”的家國責任感,她們只以丈夫“茍無饑渴”(《君子于役》)作為自己的愿望。這種卸去龐大責任重壓之后的簡單心愿,更容易收納役夫疲憊的心靈。
家園之思這種短暫、虛擬的情緒安慰會隨時垮臺,所以一些行役者從另一生命維度尋找存在的價值。他們將目光拉回現實,在殘酷的現實中強制寄托自己的生命,將自我生命意義與快樂重新撿拾起來,這是一種矛盾的調和。《小雅·黍苗》用快節奏的動詞描述行役生活:“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徒我御,我師我旅。”詩人克服“蓋[gài]云歸哉”的哀傷,最大化地展示了生命的精彩與豐富,甚或體驗到了緊張刺激的生存樂趣,這顯然迥異于單調的田園耕作生活。
總的來說,《詩經》行役詩第二層結構表現出雙重精神寄托,即心靈家園的精神寄托和社會價值的現實寄托。
三、緣事而發:以行役之“事”為抒情基點
行役敘事具有情感蓄積和抽發作用,在策略上以行役之“事”為抒情基點,敘事與抒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首先,多元的敘事主體,不同的抒情效果。行役詩主要采用自述式,屬于自傳式的展現方式,真實、自然地展現了行役者的內心世界。《豳[bīn]風·東山》自訴離合之情,敘述者以哀婉傷感的口吻娓娓道出他的艱辛、思念與憧憬,使讀者逐漸感知他的心靈掙扎。同時,他述方式另辟蹊徑,引導讀者對行役者進行縱深式的情感探秘,能感受到情感的濃烈和隱幽不察之處。如《陟岵》中的他述比詩人純粹的直白敘述更具有說服力。第二章和第三章,又分別虛擬了其母和其兄之言,以重章疊唱的方式強化了親情的慰藉。特別是母親戒子之言,讓人甚為感動。有時不同敘述主體采擷民歌集合敘述,故有些行役詩被認為開后世集句之風。
其次,時空轉換,漸進迂曲,抒情韻味濃郁。行役詩展現了特殊的生存狀態,憂思之深,期待之切,甚或使詩人思緒穿越時空。《豳風·東山》浮動了四個場景,由自己行役夜宿到室廬荒廢的想象,再到想象其妻灑掃以待夫歸,再到追憶當初的婚禮。詩人的凄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現實和想象結合在一起,將行役情感的豐富性逐漸展現出來。時空轉換的敘述方式,使這篇行役詩成為懷人的典范之作。《漁洋詩話》評曰:“寫閨閣之致,遠歸之情,遂為六朝唐人之祖。”后世詩詞創作接受了這種時空轉換模式。
《詩經》“因為處于文學的早期,幾乎篇篇都是創意之作”,所以一些學者認為當前《詩經》研究應該向文學理論方向拓展。具體到行役詩,雖以幽怨哀傷為情感基調,但寫法各有差異,情感復雜起伏,特定的情感特征和表現方式薪火相傳于漫漫的文學征程之中。
(作者姚艾,系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原文發表于《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