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陜西寶雞話多簡潔、干脆、利索,尤其是方言動詞,往往一個字便能準確表達某種動作,而且能描繪出動作背后的情緒狀態,說者和聽者對其所指動作心領神會,無須多言。仔細品讀這些方言就會發現,寶雞話和寶雞人一樣,具有豪爽坦率、不喜拖泥帶水的特點,耐人咀嚼。
“跑慢些,小心絆倒。”“前幾天就要來看你,孫娃把我絆住了。”……寶雞話把“摔倒”說成“絆倒”,把“耽擱”說成“絆住”。一個“絆”字,含有被某物擋住、攔住、纏住和跌倒等意思。
6月24日,在寶雞市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宋娟利說:“我當育兒嫂時照管過13個娃,幾乎天天跟在小娃娃后頭說‘慢慢跑,操心絆一下’‘耍貨拾起來,別把娃絆倒’。小孩剛學走路時最容易摔跤,所以‘絆’字我常說常用。”
寶雞話:走路不看,絆倒了。(作者 陳亮)
其實,“絆”是一個頗為古雅的字,《說文解字》解釋:“絆,馬縶也”,大意指用來拴系馬足的繩索。古人在詩文中也常用它,多用來表示羈絆、牽絆、纏住的意思。詩仙李白在《秋風詞》里寫道:“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寫相思之苦對人心的牽絆。詩圣杜甫在《曲江二首》里也用到了“絆”:“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詩中“絆”也作羈絆、束縛來解讀。
在寶雞方言里,表示摔、摜時也說“bàn”,常組詞“bàn破”“bàn碗”“bàn爛”等,但這個“bàn”是否寫作“絆”字存在爭議,也有人認為寫作“拌”,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有音無字的地道方言。寶雞民間有俗語——“摘了打碗碗花,吃飯絆破碗。”打碗碗花是一種粉白色的野花,多長在莊稼地里或屋舍前后,小孩聽說了打碗碗花和碗之間的神奇“魔法”,便想試探一下,摘了打碗碗花后,吃飯時小心翼翼地捧著飯碗,生怕將碗“絆破”,這里的“絆破”就是摔破的意思。宋娟利說:“還比如小兩口吵架,妯娌去勸時會說,咱有啥話好好說,摔碟子‘絆碗’可要不得,把碗‘絆破’咱還得花錢買不是?”(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