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鼓園東臨茵香河,南靠雞峰山,西覽寶雞市區,北瞰渭河,石鼓閣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園內兩大地標性建筑。中華石鼓園通過對周秦歷史風貌的有機整合,再現了波瀾壯闊的周秦文明盛景,每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成為寶雞對外展示周秦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中華石鼓園內的石鼓閣。
“中華石鼓園因國之重器——石鼓在此出土而得名。石鼓被康有為稱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上的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有‘書家第一法則’的稱譽。”2024年12月30日,中華石鼓園講解員滕曉華告訴記者。
當天,記者登上位于寶雞市渭濱區石鼓山上的石鼓閣,倚欄遠眺,整個中華石鼓園盡收眼底,周秦文化與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盡顯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的融合之美。
石鼓閣整體仿秦漢高臺門闕的建筑風格。石鼓閣內分層陳列著10面石鼓的復制品和歷代石鼓文化研究成果等。
據介紹,石鼓發現于唐代,每面石鼓直徑約1米,重約1噸。其上狹下寬,形狀極似鼓,故得名“石鼓”。石鼓原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大多記載的是漁獵之事。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每一筆都遒勁有力,神凝氣足,章法勻稱,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滕曉華說。
石鼓閣前8000平方米的祭天敬祖廣場以及祭天敬祖臺,展示著秦人祭祀祈禱、狩獵、慶典的場景。橫貫石鼓閣東西的漢文字長廊,將建筑景觀與漢字文化有機結合,反映了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彰顯出漢字文明的燦爛歷史。
行至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高臺門闕的建筑厚重威嚴、氣勢磅礴。走進館內,周秦王朝的歷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博物院現有各類館藏文物48.7萬余件,鎮院之寶何尊更是吸引諸多游客前來觀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辦公室主任袁錦嵐說,“近年來,我們深挖館藏資源,推動展覽內容和形式創新,努力講好‘青銅’故事。”
2024年,何尊登上歷史課本封面后,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的游客增加了不少。
“我們策劃的‘青銅樂坊歡樂行’‘我們的節日’‘周秦文化大講堂’‘小小講解員’‘周禮的課堂’‘文物里的中國’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厚植愛國情懷,唱響‘強國有我’的時代強音。”滕曉華說。
此外,周秦文化墻、五德園也是中華石鼓園極具特色的文化景點。周秦文化墻以周秦發展歷史為主題,吸引了許多游客。
“文化墻記載了很多歷史典故,平時在石鼓園里遛彎還能學到知識。”寶雞市民王會平說。
五德園分布在石鼓山的山腰上,將傳統文化與雕塑景觀巧妙結合,展示著中華傳統美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五德園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內容。其中,仁園展現了寬容仁讓之風;義園講述了舍利取義的生動故事;禮園展現了禮樂文明傳承千年的魅力;智園中有獨特的黑白博弈棋盤與隕石散落的景觀,給游客留下了無盡想象;信園則為游客解讀了‘君無戲言’的歷史典故。”滕曉華說。
“中華石鼓園不僅是旅游景點,還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我們將堅持保護第一、尊重史實、強化教育、增強互動的原則,將其打造成周秦文化的新高地,進一步豐富石鼓閣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展覽內容,提升展示水平。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石鼓文化和周秦文化,共同推動寶雞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李岐說。(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