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歷史建筑,是諸多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歷經朝代更迭、炮火硝煙,得以保存至今者,珍貴自不待言。
讓文物“活”起來,是國家發展文物保護事業的工作要求,也是近年來各地文保工作者念茲在茲的心頭事。看!古城遺址迎來了考古體驗者,博物館里上演了沉浸式話劇,小洋樓內劇本殺玩得正酣,工業遺址又開放了設備廠房……那一片片無言矗立的宮闕樓臺、斷壁殘垣,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的努力,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開口”講述故事,“步入”當代生活。
故壘猶在,春草又綠,寂寂偏受垂青。
抗戰工業遺址傳遞愛國精神
講述人:陜西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主任 王敏
作為炎帝故里和周秦王朝發祥地,陜西寶雞堪稱歷史名城,但它作為抗戰時期的遷廠運動、工合運動的交集之地,許多人卻知之不詳。

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 資料照片
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是榮氏武漢申新紗廠內遷寶雞建廠的舊址。武漢會戰期間,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議,把武漢的64家企業遷往外地,以申新紗廠為首的15家民族企業落腳寶雞,開創了寶雞近代工業的先河。
我參與長樂塬開發建設時,被前輩們在民族危亡之際共赴國難、投身工業救國而感動。2016年項目啟動初期,遺址已被六個單位占用,我們多方協調,反復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并在征地、拆遷、維修中堅持最小干預、最大保護和修舊如舊的原則,終使窯洞車間、薄殼車間修繕工程順利完成,并獲得陜西省優秀文物工程獎。
同時,我們組建團隊,邀請申新老員工、海內外申新子弟等舉辦座談會,搜集文物,并進行搶救性采訪,錄制口述歷史,為后期的展陳獲取了珍貴資料。到目前為止,長樂塬遺址館藏歷史文獻1329份、照片1125張、實物532件,其中有1897年以來的紡織機械117臺,并在遺址中建立了申新內遷歷史展覽館、工合西北區歷史展覽館、寶雞現代工業展等3個展館。我們利用園區豐富的史料,編纂了100余則故事,錄制了紀錄片,合作編印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原始資料150余萬字等供研究者學習使用。
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努力將其建設成“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國工業文化旅游的新地標。(光明日報)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