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大早,在隴縣溫水鎮郭家山村,65歲的趙巧玲早早就在自家院子里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切草料、拌飼料、掃雞舍……一切井然有序。
“上年紀干不了重活,我就從村上領了30只雞,一年在家賣雞賣蛋就能收入6000元,還啥活都不耽擱。”提起增收新門路,趙巧玲欣喜不已。如今,在郭家山村,像趙巧玲一樣靠著“領養”土雞,發展“庭院經濟”的留守老人已有49戶。
為啥選擇養雞?郭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超道出了原因:“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85%都是留守老人,經濟來源單一。養雞勞動強度低、收益快,還能盤活閑置的農房和果園,正適合這些老人。”

6月17日,張超在養殖場正在喂雞。
定了就干。去年6月,張超組織村干部引進1000只“九斤紅”土雞苗,在村口建起養殖場,安排一名村干部擔任“雞司令”,負責日常養殖,并邀請鎮獸醫站技術人員幫助調整飼料配方、指導科學防疫……經過悉心照料,這批雞苗很快長到了產蛋期。
如何讓群眾參與進來,共享發展紅利?“我們實行‘借雞還蛋’模式,村集體統一采購雞苗,育成后由群眾免費領養,一只雞歸還村上50枚蛋即可,其余雞蛋均由村集體按市場價統一收購,解決了留守老人手頭沒有錢、特產賣不了的難題。”張超說。
做好技術服務是做優做強“庭院經濟”的關鍵。針對留守老人行動不便、智能設備使用率低等特點,郭家山村辦起了“養雞課堂”,將6個村民小組組長培養成“養雞能手”,以便進行上門技術服務。
土雞養殖很快迎 來收益。去年,郭家山村共收購雞蛋5萬多枚,帶動群眾戶均增收1600 元,村集體收益2.6萬元。
嘗到甜頭后,村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
經多方考察,張超發現,“五黑雞”飼養成本低,所產綠殼蛋營養價值高,其利潤比養殖傳統雞高一半,是發展“庭院經濟”的“黃金產業”。
今年4月,郭家山村從山東淄博引進了一批“五黑雞”。目前已被43戶村民提前預訂,再有一個月就能分發到戶,群眾收入有望大幅提升。“下一步,我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老年群眾參與進來,立足庭院‘方寸地’,共享致富新機遇。”張超說。(來源:陜西農村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