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習近平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青銅鑄文明 守護傳薪火

圖為夕陽下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我的心里話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 寧亞瑩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38件青銅器文物的修復工作順利開展,91件青銅器文物被列為國家文物局重點修復項目;對基本陳列進行改造提升,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我們將切實扛起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陜西日報記者 劉坤整理)
4月,渭水之畔,綠柳垂絲。坐落于此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與波光瀲滟的渭水、生機勃勃的濱河生態廊道相映成趣。
館內,鎮館之寶何尊前,人頭攢動。這件代表西周早期青銅器鑄造極高水平的國寶,造型凝重雄奇,尊內底鑄有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4字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寶雞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青銅器之鄉。青銅器上銘刻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密碼,是揭示早期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代表性物證,其反映的文明禮制影響至今。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寶雞市考察,參觀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呈現出嶄新面貌。該院對基本陳列進行改造提升,利用先進技術對文物進行精準診斷和修復,面向青少年開設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增強了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歷史回響:跨越時空的對話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博物院是古今對話的平臺。如何通過創新文物布展,讓參觀者聽得懂、記得住,讓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更精彩,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4月17日,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展廳,記者看到一尊數字復原的何尊四周環繞著銘文。
“何尊的投影與三維動畫展示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遠比靜態圖片或文字說明震撼,傳遞了豐富的信息,大大降低了理解門檻,讓我迅速建立起對文物的整體印象。”參觀者張佩姿說。
寧亞瑩介紹,借助投影與三維動畫技術,青銅紋飾從器身剝離,再旋轉、放大,每一道夔龍紋的彎折起伏都顯得更加生動。參觀者得以參與一場可以“聽見”“觸摸”“走入”的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從傳統陳列到如今“科技范兒”十足的新型陳列,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實現了“逆齡生長”。去年12月30日,經過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造提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應用了全息成像、投影等新技術,以嶄新面貌亮相。
“我們以全新的理念進行布展,凝練文物當代價值,彰顯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凸顯寶雞文化IP,更加重視參觀者體驗,獲得了廣泛好評。”寧亞瑩說。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構建起以基本陳列、專題陳列、交流展覽為主的特色展陳體系,通過科技賦能、場景重構與文化研學等,打造穿越古今的“奇幻之旅”,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厚重的歷史“動”起來。
在“智慧之光”展廳,游客可以使用數字筆繪制青銅器紋樣,一鍵生成并下載。一次次觸屏、一句句講解,讓抽象的文化符號變得具象可感。
“我們利用多媒體構建出一個‘青銅工坊’。參觀者可通過視頻內容了解西周青銅器鑄造的全過程。從選料、制范到熔鑄、脫模,參觀者仿佛穿越回三千年前的工匠作坊,親手鑄出屬于自己的青銅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張程鑫說。
傳播青銅器文化,不僅要吸引參觀者“走進來”,還要推動青銅器展覽走出寶雞。
“我們推出的‘天下有道——周禮主題展’,追溯禮儀文化根源,展示中華禮樂文明,去年在上海展出,今年計劃去北京展出;‘止戈為武——兩周禮樂兵器與軍事文化展’以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為主線,闡述周人對和平的追求,去年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展出。”張程鑫說。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集中專業力量,深入研究青銅器器形、紋飾及銘文意義,通過分析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和文化現象,挖掘價值內涵。研究人員發表了多篇專業性論文,及時將研究成果與文物結合并加以闡釋,向大眾普及。
寧亞瑩告訴記者,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化的傳播語言,宣傳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下來計劃推出打擊文物走私犯罪成果展、寶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階段性成果展等展覽。
科技護寶:再現千年芳華
4月17日一大早,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修復室,文物修復師李大虎穿上工作服,從恒溫恒濕的文物暫存柜中取出一件青銅器,準備消除上面的病害。
“這件文物殘破嚴重,表層覆蓋著斑駁的銅銹與土垢。它的造型罕見,屬于‘角’。展廳內還沒有該類型的青銅器。”李大虎說。
他屏息凝神,用小型除銹筆在這件青銅器的紋飾凹槽里作業,器身精美的紋飾逐漸顯露。傷痕累累的青銅器將在文物修復師的手中迎來新生。
“每一次文物修復,都是與千年前的工匠‘握手’。文物到我們手里時常常‘灰頭土臉’,甚至傷痕累累。我們的職責就是將它們拼合復原,讓它們能更好地講述歷史。”李大虎說,“對文物做完基本清潔之后,我們會使用環氧樹脂膠等新材料進行正式修復。這類新材料具有可逆性強、耐腐蝕、耐酸性強等優勢,提高了文物修復的效率和水平。”
隨著技術進步,現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已遠遠超出了傳統形貌復原的范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不僅采用了新材料,還融入了更多新興科技手段。
在文物修復室內,文物修復師們各有分工,借助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技術對文物進行拍照建檔、信息掃描、清理養護等。
“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應用到文物保護工作之中,讓修復人員不僅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文物的現狀、精準檢測文物材質,為修復提供科學依據,還能在最小干預原則指導下制定出最合適的修復方案。”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保護管理部副主任崔睿華說。
為了確保文物處于最佳保存狀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展廳和庫房安裝了智能安防系統和預防性保護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濕度、溫度等關鍵指標。
“去年,我們和西北大學合作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對館藏38件2級及以下病害較為嚴重的青銅文物進行保護修復。今年,我們正在和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開展青銅器修復合作項目,對寶雞出土的91件青銅器進行修復。”崔睿華說。
“我們對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進行提升改造,展陳文物數量增加了300多件,在展廳內增加了青銅器鑄造技藝、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以及數字化文物展示等內容,多維度做好保護研究宣傳闡釋,講好青銅器故事。”寧亞瑩說。
“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實到工作中,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讓更多人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我們將全力抓好周原遺址、秦雍城遺址等大遺址保護,深入開展考古研究,推動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改造提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和北首嶺博物館基本陳列,加快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寶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
活化利用:變身文創“頂流”
眼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R冰箱貼受到不少人喜愛。“這個青銅器冰箱貼,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要多帶幾個回去,送給我的小伙伴。”來自甘肅平涼的參觀者徐帆說。
“今年推出的特色數字文創產品針對年輕人追求新奇體驗的特點,采用AR技術,巧妙地把青銅器融入進來,不僅為大家帶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還生動立體地展示了寶雞旅游形象。”寶雞華夏旅游發展中心負責人張嵐說。
寶雞一個文創團隊將寶雞青銅器元素與景德鎮制瓷技藝深度融合,開發出茶具、硯臺等文創產品。
“我們的設計師團隊歷時兩年,破解了青銅器紋樣數字化轉譯難題,使何尊上的饕餮紋、逨盤上的蟠龍紋通過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藝在陶瓷載體上重現。”寶雞市星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談瑾軒介紹,他們還將打造數字藏品等領域的文化矩陣,讓青銅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作為以青銅器為專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文物48.7萬余件(組),其中珍貴文物3000多件,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價值高。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廣闊空間。
“我們堅持做好文物‘保護研究、宣傳闡釋’八字文章,以何尊、鼎、簋等為設計原型,融合諸多元素,做好文創產品研發,著力打造寶雞青銅器博物院IP。”寧亞瑩說。
IP形象“青青”“銅銅”毛絨文創公仔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頂流”。它們融入了青銅器文物元素,形象生動、色彩鮮明、呆萌可愛,體現了青銅文化的內涵,樹立起博物院“有溫度”的國寶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形象,拉近了大眾與文物的距離。
寧亞瑩介紹,“青青”與“銅銅”不僅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文化符號,還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這些憨態可掬的毛絨文創公仔,全部由寶雞市千陽縣的刺繡工坊承接制作。當地婦女以精湛的非遺刺繡技藝,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創相結合,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非遺技藝與文創產業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也讓更多人通過可愛的文創產品認識寶雞、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這一實踐,是鄉村振興與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鮮活例證。
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現有資源,講好文物故事?
近年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何尊IP為主要文創研發方向,已形成青銅器仿制品系列、郵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間工藝系列、數字文創系列六大產品體系。該院先后入選全國文創百強博物館、獲得“弘博獎”等獎項。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化產業部副研究館員李郁宏表示,團隊深耕周秦漢唐文化,精心策劃“周禮故事”“青銅密語”等特色專欄,通過短視頻連載、文物AI數字化復原等,將厚重的歷史文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這些兼具趣味性與傳播力的原創作品,正逐步構建起“聽得懂、傳得開、記得住”的文化IP矩陣,讓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此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青銅文化為基礎,加快構建青少年文化傳承新路徑。
“我們深入挖掘館藏文物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緊密圍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核心特質,針對青少年的認知與心理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教育內容。”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說。
從“銅趣古今創意坊”到“青銅樂坊歡樂行”再到周禮課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拉近公眾與文物的距離。
“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傳承青銅文明、弘揚周秦文化為己任,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講好文物故事、中國故事,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王睿說。
陜西日報記者 劉坤 李靜茹
寶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董璐 劉建偉
渭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琦 郭飛 李晨翀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