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寶雞話多簡潔、干脆、利索,尤其是方言動詞,往往一個字便能準確表達某種動作,而且能描繪出動作背后的情緒狀態,說者和聽者對其所指動作心領神會,無須多言。仔細品讀這些方言就會發現,寶雞話和寶雞人一樣,具有豪爽坦率、不喜拖泥帶水的特點,耐人咀嚼。
果子太高 奔不著

“狗娃,核桃樹太高了,你奔(寶雞話讀作bèng)不著。”6月22日,扶風縣法門鎮村民張玉霞帶3歲的小孫子玩,孩子看見路邊樹上掛著圓溜溜的綠核桃,不斷跳起來嘗試著去摘。在寶雞話中,“奔不著”常用來指夠不到高處、遠處的東西。
“那個東西在房梁上,我站在凳子上也奔不著。”“幫我拿一下桌子那頭的書,有點遠,我奔不著。”西府方言中,人們習慣用“奔”來表示夠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奔是個多音字,當念“bēn”時,指的是奔跑、奔波等意思;當念“bèn”時,指的是一直向目的地走去,有為某種目的而盡力去做的意思。我市退休教師趙海榮解釋,西府方言中常說的“奔不著”,“奔”的發音其實存在韻母混同,也就是前后鼻音不分的問題,這種語言現象也是西府人文化身份與地域特色的體現,是西府人根植于記憶深處的發音習慣。
“人們想要得到遠處或是高處的東西,往往需要做出向前或向上伸展身體的動作,甚至要奔走、跳躍等,其實就是有目的地去實現心中的目標,這與‘奔’作為動詞的意思相同。”趙海榮說,但在方言中,人們不單獨用“奔”這個字,而是習慣用“奔不著”來強調即使做出一些努力也無法達到目的,突出了距離或者高度上的難以企及。
趙海榮分析,“奔不著”這種說法可能與過去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勞動實踐有關。人們在田間勞作、山上砍柴或者日常生活中,取高處、遠處的物品或將物品放置到較高處、遠處時,由于條件有限,常會遇到夠不著的情況,“奔不著”就逐漸成了描述這種常見生活場景的方言表達。事實上,這也體現出方言與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的緊密聯系。
(寶雞融媒 羅琴)
地上有水 蹺過去

“這里有水洼,你蹺過去,別把新鞋子弄臟了。”6月24日清晨,家住市區新建路的秦素芬對孫女說。6歲孩子望著近1米寬的水洼,回應奶奶:“這太寬了,我根本蹺不過去啊。”婆孫倆的對話,讓“蹺”字在生活中鮮活起來,“蹺”既是跨越障礙的本能動作,更是寶雞方言里的日常表達。
在《說文解字》中,“蹺”被解釋為“舉足行高也”,本義是抬起腿腳的動作。“蹺”的字義在寶雞方言中得到延續:當人們說“把腿蹺起來”時,既保留了舉足的原始含義,又延伸出跨越的動感。而且,“蹺”還與“高蹺”相關,這種傳統表演形式通過綁在腳上的木棍實現“舉足行高”的效果。
隴縣城關鎮的張蕊向筆者念叨起過去甘肅麥客“蹺地”的趣事。比如,麥客割麥時,主家報了一畝四分的麥地,麥客撂下鐮刀先不忙下地割麥,會先用腳蹺步子丈量麥地,步子大的一步能蹺出一米,步子小的也能蹺出八十厘米,長寬各蹺一遍,就把麥地丈量得八九不離十,也有了“麥客的腳就是活尺子”這句話。“蹺”字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在小說《白鹿原》中,鹿子霖對父親抱怨:“這是白嘉軒給我蹺尿臊哩!”此處的“蹺”不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能力博弈和尊嚴較量的象征。這一表述,既保留著動作的具體性,又暗含對尊嚴的踐踏,這種用法與“胯下之辱”的典故異曲同工。
寶雞方言中,“蹺”的發音與普通話略有差異。寶雞話中的“蹺”在聲調上更具抑揚頓挫之感,比如老輩人催促“你麻利倉倉蹺過去”,使得這一動詞更具畫面感。
(寶雞融媒 毛麗娜)
嚇了一跳 蹩起來

“放著臺階不走,非要從旁邊蹩下來。”
“一聽說要出去耍,蹩得能有三尺高。”
“魚缸的水有點多了,小心魚蹩出來。”
上了年紀的寶雞人說話,常用“蹩”來表達跳的意思。發音時,嘴唇先閉,積攢氣息,然后嘴唇發力,猛地張開,卻不大張,將氣息從唇間擠出,一個“蹩”便應聲而出,急促干脆,毫無拖泥帶水。恰似蹩的動作,先作勢準備,再一躍而起,迅捷、利落,也不拖泥帶水。
“蹩”的原義是扭傷手腕或腳腕,如“走路不看,把腳蹩了”,后來引申出質量不好、本領不強等意思,如“他的中文雖然蹩腳,但我們都能聽懂意思”。寶雞人所謂的“蹩”,則與其原義截然不同,腳非但沒有受傷,反而能跳得老高、老遠。
扶風縣法門鎮的楊保利說:“其實,不僅西府人說‘蹩’,東府人也說‘蹩’,西安俚語里有‘拉住叫爺哩,放下胡蹩哩’,用以形容表面順從、內心叛逆之人。甚至陜北方言里,‘蹩’也是跳的意思,‘延安三鼓’之一的蹩鼓,就是跳著表演的鼓。”
蹩鼓流行于延安洛川地區,稱為洛川蹩鼓,表演時不住上下左右跳躍,鏗鏘澎湃,極富感染力。洛川蹩鼓與寶雞民間社火、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雞人不僅在表達跳的時候愛說“蹩”,在表達彈、濺等意思時,也常用“蹩”。如“一口袋黃豆掉在地上,黃豆蹩得到處都是”,又如“水滴濺進熱油鍋里,油點子蹩了一胳膊”。值得一提的是,寶雞人說“蹩”時,往往帶有不高興、不情愿、不欣賞等感情色彩,言語中流露著對安定、和緩、平穩狀態的期望。
(寶雞融媒 祝嘉)
走路不看 絆倒了

“跑慢些,小心絆倒。”“前幾天就要來看你,孫娃把我絆住了。”……寶雞話把“摔倒”說成“絆倒”,把“耽擱”說成“絆住”。一個“絆”字,含有被某物擋住、攔住、纏住和跌倒等意思。
6月24日,在我市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宋娟利說:“我當育兒嫂時照管過13個娃,幾乎天天跟在小娃娃后頭說‘慢慢跑,操心絆一下’‘耍貨拾起來,別把娃絆倒’。小孩剛學走路時最容易摔跤,所以‘絆’字我常說常用。”
其實,“絆”是一個頗為古雅的字,《說文解字》解釋:“絆,馬縶也”,大意指用來拴系馬足的繩索。古人在詩文中也常用它,多用來表示羈絆、牽絆、纏住的意思。詩仙李白在《秋風詞》里寫道:“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寫相思之苦對人心的牽絆。詩圣杜甫在《曲江二首》里也用到了“絆”:“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詩中“絆”也作羈絆、束縛來解讀。
在寶雞方言里,表示摔、摜時也說“bàn”,常組詞“bàn破”“bàn碗”“bàn爛”等,但這個“bàn”是否寫作“絆”字存在爭議,也有人認為寫作“拌”,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有音無字的地道方言。寶雞民間有俗語——“摘了打碗碗花,吃飯絆破碗。”打碗碗花是一種粉白色的野花,多長在莊稼地里或屋舍前后,小孩聽說了打碗碗花和碗之間的神奇“魔法”,便想試探一下,摘了打碗碗花后,吃飯時小心翼翼地捧著飯碗,生怕將碗“絆破”,這里的“絆破”就是摔破的意思。宋娟利說:“還比如小兩口吵架,妯娌去勸時會說‘咱有啥話好好說,摔碟子‘絆碗’可要不得,把碗‘絆破’咱還得花錢買不是?”
(寶雞融媒 張瓊)
本版插畫 陳亮制作

編輯:羅威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