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中國”的寶雞答卷
秋日的寶雞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坐落于寶雞市區石鼓山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游人如織。在鎮院之寶何尊展柜前,人們不約而同地仰頭通過反光鏡望向尊底,那里鐫刻著令華夏兒女自豪的銘文——中國。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寶雞考察,在何尊前佇立凝視。他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一年來,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寶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市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加強文物保護、深化研究闡釋、拓寬宣傳路徑為重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寶雞答卷。
探源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痹缭趦汕灏俣嗄昵埃鬃泳蛯σ远Y樂為核心的周文化流露出贊嘆和傾慕之情。寶雞,作為周王朝的肇基之地,如何孕育并發展了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周文化?

寶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開展“尋周記”采訪
2024年10月28日,寶雞市融媒體中心啟動“尋周記·探源禮樂文明全媒體采訪行動”,十余名記者沿著周人遷徙的足跡,在近兩個月時間里,先后在寶雞、楊凌、慶陽、咸陽四地,走訪歷史遺跡,探尋文化遺存,深入挖掘和生動闡釋了以禮樂文明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深刻內涵和豐富精神。
“周先民的遷徙之路,也是周文化的形成之路,他們敬天保民、崇德尚禮,他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這些都成為中華文明的底色。”采訪團隊在楊凌探訪古邰國遺址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說,“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寶雞走在了前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span>
“這次發現的三處棧道遺址,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再次證明寶雞這片土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边@是2024年12月15日,寶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員、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王含所寫的工作筆記。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此次普查發現的棧道遺址,分別為鳳縣原壩子棧道遺址、丹桂溝棧道遺址和小莊坪北棧道遺址,普查隊員們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才讓懸于崖壁、沒入荒草的古棧道得以重見天日,成為研究鳳縣地區古代交通的寶貴實物資料。
寶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王顥介紹,寶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文物點3783處,復查文物點3436處,新發現文物點413處,采集到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眾多標本,以及一些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全面摸清了寶雞文物“家底”,為我市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深埋地下的遺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藏,那么考古鏟就是打開寶藏大門的鑰匙。2025年1月13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喜訊,寶雞魏家崖遺址入選2024年度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曾于“汧渭之會”營建都邑,秦人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此次魏家崖遺址的發現,從考古學角度證實,寶雞千(汧)河、渭河交匯處東夾角約百萬平方米的范圍,就是秦文公所建都邑“汧渭之會”所在地。

寶雞高新第三小學學生聆聽青銅器主題課程
更大的喜訊來自北京。2025年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揭曉,寶雞周原遺址名列其中,這是周原遺址第三次躋身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在周原遺址發現了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帶,以及“宮城”、小城、大城三座西周時期城垣,完整揭露了大城東門、“宮城”南門兩座城門,出土了卜甲、卜骨殘片265片,初步辨識出刻辭296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說:“這次發現確認了周原在先周時期,也就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就是一個都邑性的中心遺址?!?/span>
講述
寶雞,因青銅器出土時間之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銘文之重要而被譽為“青銅器之鄉”。如何用青銅器講好寶雞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024年12月30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煥新呈現。展覽精選寶雞地區出土的1100余件青銅器等精品文物,不僅完整展現了周秦王朝在寶雞的發展脈絡,更深刻揭示了周秦文化所蘊含的古代智慧和當代價值,以“青銅鑄文明”的展覽主題,闡釋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文物普查成果展
“我們要讓參觀者透過文物看文化,從而為我們的偉大祖國和燦爛文明而驕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表示,在展覽策劃中,他們特別注重文物內涵挖掘和價值提煉——何尊銘文“恭德欲天”中,首次出現了有“心”之“德”,體現了周人的民本思想;逨盤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治國理政,體現了周人的家國思想;四十三年逨鼎銘文中,周宣王對官員逨公正廉潔的告誡,體現了周人的廉政思想;秦公镈(鐘)銘文記載了四代秦公受封建國、勵精圖治的事跡,體現了秦人不畏艱苦、勇于創新的精神……這些數千年前的思想和精神,對我們今天干事創業仍有很強的啟示和激勵意義。2025年5月18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入選第二十二屆(202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在辦好展覽的同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重視文物的保護和利用。2024年11月26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聯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實施的38件(組)館藏青銅器修復通過中期驗收。2025年8月15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推出的盛世中國尊等3款文創產品入選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中國好禮”名單。
“我們期待與寶雞共同策劃展覽,讓草原金人與寶雞青銅器文物在對話中煥發新生?!?025年6月22日,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館長貝里克·阿布迪加里烏利如是說。當天,由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和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動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何尊等青銅國寶的復制品甫一亮相便成為全場焦點。隨著專家的介紹,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學生們不禁為青銅器的精致而贊嘆,更為其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哈薩克斯坦旅游和體育部副部長葉爾然·葉爾金巴耶夫說,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有助于挖掘兩國旅游合作潛力,也將增進相互理解與睦鄰友好。
據寶雞市文物局統計,去年9月以來,全市共有9家博物館、388件文物參與國內外31個重要展覽,這讓寶雞文物的名片更加閃亮,也讓中華文明的魅力愈發彰顯。
傳承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币荒陙恚沂邪盐奈锉Wo利用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工作,讓越來越多的歷史古跡、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旅商體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上扮演周天子的機器人
2025年5月19日,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盛大開幕。從曾經的文化旅游節,到如今的周文化旅游節,一字之差,大不相同,正如外地媒體所言:“這體現出寶雞對傳承周文化的決心?!?/span>
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寶雞不僅出土了何尊、逨盤、大盂鼎、毛公鼎等青銅重器,還醞釀出《關雎》《桃夭》《甘棠》《卷阿》等《詩經》名篇,更有臊子面、西鳳酒、鳳翔泥塑、陳倉社火等文化瑰寶。本屆周文化旅游節將“周文化”融入活動全過程,通過文藝表演、資源推介、專家主旨發言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寶雞周文化資源優勢、文旅稟賦、城市形象和發展成果。
本屆周文化旅游節期間,坐落于市區陳倉老街的岐下小院開門迎客。岐下小院從院落設計到房屋裝修,完全體現周禮特色,更通過主題為“西周五禮”的展示,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到周文化的源遠流長。四川游客李浩成參觀后說:“西周五禮雖然距今已三千多年,但所蘊含的愛國、敬祖、友人、克己等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

周文化景區推出的沉浸式演出《封神演義》
2025年8月22日晚,岐山縣周文化景區露天劇場內,燈光漸暗,音樂驟起,大型實景演藝《封神演義》首演啟幕。文王訪賢、武王伐紂、子牙封神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舞臺演繹和科技加持下鮮活再現?,F場觀看的游客楊鵬剛說:“我好像穿越時光、走進歷史,成為故事中的人物?!?/span>
周文化景區依托周公廟、鳳凰山而建,在充分保護遺址和文物的前提下,打造集觀光、休閑、研學、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景區,復原展示周代建筑、服飾和禮儀,并推出多部周文化沉浸式演出劇目,讓傳承數千年的周文化活起來、熱起來。今年上半年,前來研學的團隊絡繹不絕,青少年身著周服、品嘗周食、研習周禮,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周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span>
“如果讓你介紹青銅器,你會怎樣講?”“銅是軟的,但青銅器為什么非常堅硬?”“青銅器的銘文如何形成,有哪些特點?”2024年9月以來,寶雞高新第三小學在開展研學的基礎上,面向高年級學生推出項目式主題課程《青銅暢想》,從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角度研究青銅器,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參與。寶雞高新第三小學西校區副校長王雅婷說:“我們通過引導學生研究青銅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span>
“大家好,歡迎參觀扶風縣博物館,我是這里的紅領巾講解員……”今年暑期,扶風縣第三小學聯合扶風縣博物館開展紅領巾講解員培訓,學生們走進博物館,參觀古建和文物,學習文物知識和禮儀規范,爭當小小講解員,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截至目前,已培養35名紅領巾講解員。扶風縣第三小學校長豆青剛說:“扶風是周原遺址所在地,我們開展紅領巾講解員培訓,能讓孩子們更加熟悉、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span>
浸潤著周文化底蘊的寶雞,對中華文明的守護與活化始終步履不停。這份“何以中國”的答卷,藏著城市對文明根脈的敬畏,更寫滿對文化傳承的熱忱。未來,寶雞將不斷探索文化傳承新路徑,讓數千年文明的光芒,持續在新時代溫暖人心、照亮前路。
記者手記
家國一體 赤子丹心
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逨盤靜靜陳列展廳中央。青綠色的銅銹覆蓋著盤身,卻掩不住底部372字銘文的自豪——當講解員照亮那些拙樸的文字,一份穿越時空的家國情懷悄然浮現眼前。
單氏家族從周文王時期起,歷經周武王、周成王直至周宣王,八代人先后輔佐十二位周王,有的協調政事,有的統率軍隊,有的管理林澤,家族的命運始終與王朝的興衰緊緊綁定。沒有浮夸的標榜,沒有虛妄的功績,有的只是單氏家族始終如一的信念:家族榮耀的根基,永遠都是王朝的穩定。
那時的“家”,是血脈相承的宗族;那時的“國”,是四海歸一的王土。單氏家族或許從未想過“家國”的定義,卻用八代人的堅守給出答案:保家族興旺,必要守王朝安寧;護天下太平,便是延家族榮光。這正是講解員口中的“家國一體”——不是浮于字面的概念,而是融入骨髓的擔當。
從逨盤銘文里以忠誠托舉王朝的單氏家族,到今日為祖國建設躬身奮進的每一位勞動者,三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基因從未斷裂。它早已超越青銅器上的冰冷文字,成為流淌在人們血脈里的力量。
(寶雞融媒 祝嘉)
(本組照片由寶雞融媒記者組拍攝)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