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戰略,深度挖掘寶雞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全面展現全市名中醫風采與民間中醫智慧,我市開展傳統中醫藥文化主題宣傳活動。本報自今日起開設《杏林尋診》專欄,刊登中醫藥歷史故事、特色藥材介紹、傳統技藝解析、現代發展動態等,全面挖掘展現全市名醫、名技、名方、名藥風采與民間中醫藥故事,系統宣傳寶雞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和特色產業,為推動寶雞市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敬請關注。
懸壺濟世半世紀 妙手銀針映初心
——“針灸王”王新明的行醫之路
王新明簡介
王新明,1941年出生于陜西乾縣,1968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系陜西省名中醫、寶雞市職業技術學院退休主任醫師。他從事中醫針灸醫療、教學、科研50余年,不斷繼承發掘、發揚創新,形成了自己諸多獨特的中醫針灸經驗。他在治療偏癱、面癱、突發性耳聾、帶狀皰疹、頸椎病、腰椎病、頭痛、眩暈、各種關節病及一些神經性疾病等方面療法獨到,備受認可,在學術界及廣大患者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針灸王”。

從20多歲踏遍麟游山區,到年過八旬坐診寶雞市區大慶路診所,銀針起落間精準驅散病痛;從赴蘇丹援外醫療時的堅守,到培養3000余名中醫人才的耕耘,王新明用50余載時光,在針灸醫學的天地里書寫著醫者仁心、杏林春暖的動人篇章。
這位被譽為“針灸王”的老中醫,以創新療法為患者驅散病痛,以園丁之心教授學子,將赤誠之心奉獻給中醫針灸事業。
不久前,記者在市區大慶路“針灸王”診所里,見到了精神矍鑠的王新明老先生。老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他與針灸結緣、深耕不輟的半生征途。
風雪赴基層
一根木棍開啟針灸人生
1968年深冬,麟游縣迎來了一場暴雪。剛從陜西中醫學院畢業的王新明,站在縣城車站的雪地里,手里攥著一根粗糙的木棍,準備徒步前往20公里外的崔木鎮醫院報到。
“當時沒覺得怕,就想著趕緊到醫院去,后來回想才后怕,萬一遇到狼可怎么辦?”年過八旬的王新明回憶起這段往事,眼角帶著笑意,仿佛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誰能想到,這次風雪中的徒步,竟成了他針灸人生的起點。起初,王新明被分配到平原區工作,可當一位同學因家庭困難請求調換去麟游的名額時,心軟的他一口答應,他心中堅持“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抵達崔木鎮醫院不久,王新明就陸續接到了出診的請求。那時,村民看病去不了大地方,只要有人求助,王新明總會準時出現。“當地村民有些諱疾忌醫,生病了也不愿來醫院。我很好說話,脾氣好,就背上出診箱,到村民家中去。每到一個地方出診,總會圍上來很多看病的村民。”王新明一邊回憶一邊為記者講述。
后來,寶雞市開設了中醫新療法學習班,一個縣區推薦一名醫生參加,麟游推薦王新明去學習。從此,他走上了專門從事中醫針灸療法這條路。
7天的學習班結束后,王新明坐班車回麟游,剛到汽車站,便看到有人敲鑼打鼓迎接他,還有條幅上寫著“歡迎王新明回到麟游”的內容。如此欣喜之事,讓本就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王新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為山區群眾服務的醫療事業中。從此,他經常背著出診箱,在積雪或者深草沒過腳踝的山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抵達村民家中時,汗水早已浸濕了衣衫。
在麟游山區,“一根針、一把草”是最接地氣的醫療方式。山村條件艱苦,百姓看病難、買藥貴,王新明發現,針灸不僅操作簡便、無須花費,還能快速緩解病痛,于是繼續扎進針灸醫術的鉆研中。“王大夫來了!”這句話成了山區百姓最安心的期盼。有一次,一名婦女因突發眼疾,雙眼無法睜開,輾轉大城市治療無果。王新明上門后,先在患者眼部周圍施針,又果斷在其頸部后方扎下兩針,不久患者的眼睛突然睜開,在場的人都驚呼“神了”!
1971年底,王新明因醫術精湛被選中加入中國援助蘇丹醫療隊,成為隊里的針灸大夫。在異國他鄉,他克服語言障礙和物資短缺的困難,用銀針為當地百姓解除病痛。在援外的2年11個月里,王新明不僅傳播了中醫文化,更用醫術為祖國贏得了尊重。
回國后,他的針灸醫術名氣越來越大,找他針灸的人多,來開方子的少了,大家說:“王大夫的針灸術是出了國的。”
隨后,王新明被調入寶雞市中醫學校工作,主要從事針灸教學。在他的努力下,寶雞市中醫學校成為全國首批設立針灸專業的中專院校。同時,他還主編了全國首部中等中醫專業《針灸學》教材,為針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進入了教學工作領域,但是王新明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來自基層。教學之余,他每年都會利用暑假下鄉進行義診,免費為老百姓治療,前后堅持了20多年。極為豐富的臨床經驗,讓王新明對針灸的理解極為深刻。在治療中,他特別重視精、氣、神的變化,不斷改良針灸方法,創立了著名的“手經圖療法”和“頭發際象針療法”。
創新傳薪火
兩項療法守護百姓健康
“手部分布著人體全部的十四經,只要找到對應的部位,就能通過針灸治療全身疾病。”在寶雞名中醫王凱軍主編的《王新明獨特針灸經驗真傳》一書中,有六幅王新明親手繪制的“手經圖”,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手部經脈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系。這是王新明耗費多年心血,通過對經絡敏感人群的測驗、上萬次臨床實踐,最終總結出的“手經圖療法”,將散在手部的治療點用經脈串聯起來,讓針灸治療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

王新明為患者針灸
而“頭發際象針療法”的發現,同樣緣于一次偶然的臨床實踐。20世紀70年代初,王新明在應用頭針療法時,發現針刺前額發際內0.5—1.0寸的區域,對治療頭面部疾病有奇效。有個中樞性面癱多年的患者,在針刺焦氏頭針生殖區后,面部肌肉逐漸恢復活動;一名兩眼有異狀胬肉的患者,經前額發際正中偏外的曲差穴針刺后,取得了奇效。“這說明前額發際區應是人體頭面部的縮影!”這一發現讓王新明興奮不已,他開始系統研究頭面部發際與人體臟腑、肢體的對應關系。
此后,在治療一名腦出血致左側偏癱的患者時,王新明又有了新的突破。患者頭部出現一條從額角到乳突的紅線,他沿著紅線施針,患者不僅癱側肢體變得輕快,經過幾天治療后,癱肢明顯恢復,生活可以自理。
后來,王新明將頭維穴與瘈脈穴之間的弧線分為上、中、下三焦區,分別對應胸肺、腸胃肝膽、泌尿生殖等系統疾病。
1985年,在陜西針灸學會上,王新明分享了《針刺頭部穴區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研究成果——100例患者經1至4次針刺治療,效果顯著。
“治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王新明常掛在嘴邊的話。每天晚上,他都會坐在書桌前,翻看厚厚的病歷本,記錄當天的治療心得,近50年來,這樣的總結筆記已有上百萬字。2018年,王凱軍將王新明的行醫歷程、學術思想、經典病例整理成冊,出版了《王新明獨特針灸經驗真傳》。這本書沒有晦澀的理論,全是接地氣的臨床經驗,成為年輕針灸醫生的“手邊寶”。
“我老了,能把經驗留下來,讓更多人學會針灸、用好針灸,比什么都重要。”王新明坦誠地說。
20世紀70年代,作為寶雞市中醫學校的首批教師,王新明還承擔著培養中醫人才的重任。在課堂上,他手把手教學生認穴位、練針法,把自己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退休后,在診所里,他帶著徒弟坐診,從辨證施治到穴位選擇,耐心講解每一個細節。如今,他教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成為基層醫院的骨干,有的成了博士生導師,還有兩位徒弟梁志強大夫和王凱生大夫留在診所,20多年來,繼續傳承他的醫術與仁心。“學中醫要‘背’,更要‘練’,要記住初心,把病看好才是根本。”這是王新明對年輕中醫人的叮囑和寄語。
銀針永不輟
堅韌的手守護生命希望
上午8點,市區大慶路“針灸王”診療室的門準時打開。早已等候在門外的患者有序排隊,有的是調理舊疾的老街坊,有的是輾轉多地求醫的遠道客人。年過八旬的王新明坐在診桌前,雙手微微顫抖——這是帕金森病帶來的影響,但當他拿起銀針,手卻變得異常穩定,對準穴位、快速刺入,一系列動作嫻熟而精準。王新明說:“手顫雖有點影響,但用心控制就沒事,扎了快60年,穴位和力道都在心里了。”
記者看到,診所的墻上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每一面錦旗背后,都藏著一個溫暖的故事。1978年,郭宏亮患上面癱,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無果,經人介紹找到王新明,很快就治愈了。今年,這名患者又得了腦梗、上肢癱瘓。“當時我手抬不起來,連吃飯都要家人喂。”郭宏亮回憶道。王新明為他制定了針灸方案,每天準時施針,一個療程后,郭宏亮的手明顯好轉。王新明說:“還是王大夫的針灸管用,扎了一個療程,我就能抬起手了!”
除此之外,王新明的針灸在治療老年健忘癥、單純性鼻竇炎、癲癇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帶狀皰疹等病癥方面頗具效果,為很多患者解除了常年的病痛。
從醫多年,王新明始終堅守“不做廣告、靠口碑”的原則。他說:“患者把健康交給我,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記者問道:“您的‘針灸王’稱號是怎么來的?”
王新明笑著回憶說,1992年,有一名西安患者,4個月換了4家大醫院,偏癱癥狀始終沒有改善,經人推薦找到他。他根據患者病情,采用“頭發際象針療法”配合肢體穴位針刺,不久后,患者能下地走路了。這名患者激動地稱他為“針灸王”,這個稱號傳回寶雞,也漸漸在老百姓中傳開。但王新明卻說:“我更喜歡大家叫我‘王大夫’,名氣不重要,能看好病才是真本事。”
當王新明被記者問及,如果用一味本草形容自己的一生,會選擇什么中藥時,王新明毫不猶豫地回答:“黃芪。”因為,黃芪性溫味甘,被譽為“補氣之長”,不事張揚卻能托舉生機,就像他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一生。“我就是想做一點好事,用銀針為患者驅散病痛。”
如今,80多歲的王新明依然堅持每天坐診,他說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扎下去,讓這根銀針繼續傳遞溫暖與希望。
從青春年少到滿頭銀發,王新明用銀針編織著健康的網,用仁心溫暖著無數患者。他的故事,是中醫傳承的生動寫照,更是醫者初心的最好詮釋。在寶雞這片土地上,“針灸王”的美稱,將永遠與銀針、與仁心、與希望緊緊相連!
(寶雞融媒 麻雪)

編輯:裴夢影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