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勤莉(右)正在參加法治專欄《我是法律明白人》節目錄制(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在寶雞市渭濱區姜譚路西社區,提起陳勤莉,居民的語氣里總會多一分親昵與認可。
“勤莉是咱社區的‘當家人’,大家有個啥事兒都找她。”9月1日,姜譚路西社區居民李曉樹說。
陳勤莉曾是寶雞氮肥廠的一名化工技術員,整日與儀器、配方打交道。如今,她是姜譚路西社區黨委書記、群眾信賴的人民調解員。
“我以前從來沒想過會到社區做調解工作,更沒想過自己會干這么久。”陳勤莉說,2001年,她所在的企業停產改制,一紙調令將她推到了社區工作的最前沿。自此,陳勤莉在基層扎下根,一干就是24年。
“當時,這里就像個燙手的山芋。”回憶起初到姜譚路西社區時的情景,陳勤莉說。
姜譚路西社區是由原寶雞氮肥廠社區和秦機社區合并而成的社區,現有居民3012戶8135人。這里下崗職工多、人口老齡化嚴重,矛盾糾紛頻發。雞毛蒜皮里的人情糾葛,讓從未接觸過基層工作的陳勤莉無從下手,更讓她受挫的是第一次調解矛盾糾紛時的失敗。當時,在一起道路被堵的群體性事件中,陳勤莉趕到現場試圖調解,卻換來當事人不講情理的一聲“滾”。
“當時我躲起來掉眼淚,覺得很委屈。”陳勤莉說,“但我決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
性格里的這份執著,讓她下定決心要做好基層調解工作。“基層的事千頭萬緒,尤其是矛盾調解沒有標準答案。我覺得,只要邁開腿、張開嘴、沉下心,就一定能找到法子。”陳勤莉說。
多年來,陳勤莉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訪居民、聽意見,摸索出“四千行動”——“進千家門、知千家情、解千家難、暖千家心”。在此基礎上,她又提煉出矛盾問題必問、群眾不滿情緒必問、群眾關心問題必問的“三必問”工作要求,以及老黨員必訪、居民代表必訪、困難家庭必訪、信訪群眾必訪的“四必訪”工作法。
“調解工作不能靠單打獨斗。”陳勤莉說。2018年11月15日,“勤莉調解工作室”成立。為了廣納賢才,她一個一個去“拉”成員。退休政法干部、律師等,她聘入團隊,逐漸組建起了一支專業的“百姓專家”調解隊伍。不僅如此,2020年,該工作室還與寶雞市渭濱區人民法院遠程視頻調解中心連接,實現“隨時調、云上調”。
2018年以來,“勤莉調解工作室”累計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8%,其中重大疑難糾紛260余起。
這個過去矛盾頻發的社區如今發生了質變。曾經的鄰里冤家如今見了面會主動打一聲招呼,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姜譚路西社區不僅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還先后獲得陜西省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渭濱區矛盾糾紛調解優秀社區等榮譽。
“要想小問題不變成大麻煩,就要在第一時間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好社區的和諧安寧。”陳勤莉說。
“情理雖能暖人心,但法才是定分止爭的基石。”陳勤莉說,作為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這是她在無數次調解中總結出的經驗。
除了在調解過程中積極普法,陳勤莉還精心打造社區“法治長廊”,將民法典等與群眾切身相關的法律條文變成居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常風景。
如今,在姜譚路西社區,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知法、懂法、守法已成為自覺。
當問起是什么支撐她在基層堅守了24年,陳勤莉說:“其實我也講不出確定的答案,但每當我為居民辦好一件小事,心里就特別踏實。”她說,當看到經她幫忙申請貸款的下崗夫妻開店過上新生活、曾經質疑自己工作能力的群眾充滿信任與感激的眼神、原本劍拔弩張的鄰居握手言和……她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從化工技術員到社區黨委書記,從面對儀器到面對百姓,24年里,陳勤莉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法治精神就應該扎根在煙火升騰的街巷之間。
不久前,陳勤莉榮獲陜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稱號,喜訊在社區傳開,街坊們紛紛奔走相告,比陳勤莉還激動。“說真的,陳書記拿這個獎,大家比自個兒得獎還高興!”李曉樹說。(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