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嶺北麓的溫暖季風掠過一片片花海,37萬個蜂箱“靜臥”在這片1.81萬平方公里的山林、谷地、平川和河道中,以“億”為單位的蜜蜂振動翅膀的嗡鳴聲,仿佛在吟唱一首跨越五千年的產業史詩——從炎帝之母女登馴蜂的傳說,到今日占全國中蜂存欄量3.8%的“寶雞蜂蜜”地理標志“版圖”,每一滴琥珀色的瓊漿,都沉淀著山河的饋贈與蜂農的匠心。
當唐代詩人羅隱發出“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慨嘆時,他或許未曾預見,千年后的寶雞蜂農,正用技術革新破解著這道古老命題。在隴縣八渡蜜蜂小鎮,標準化蜂場取代了傳統土蜂窩,活框養殖箱里流淌的成熟蜂蜜折射出科技之光;在位于千陽縣南寨鎮陜西森寶蜂業有限公司的實驗室中,蜂王漿凍干粉生產線高速運轉,將路邊賣蜜的鄉土生意推向百億級生物醫藥賽道……

位于千陽縣的陜西蜂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蜂”產業的宏大敘事,終究要落筆于蜂箱中的“甜蜜賬本”。當“寶雞蜂蜜”以5.6億元品牌價值躋身全國十強,當森寶蜂業的蜂王漿凍干粉生產線轟鳴著撞開醫藥級市場的大門……這片被中國養蜂學會蓋上“中華蜜蜂之鄉”紅印的土地,終于讓深藏群山的百花蜜香,凝結成國際展會鎂光燈下的地標名片。
這個由秦嶺饋贈、科技賦能和民生托舉的“甜蜜產業”,正用蜜蜂高頻次振動的翅膀,豎起一面催動鄉村振興的大旗!
“蜜脈”承古今
“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相傳900多年前,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期間嘗到蜂蜜時,忍不住發出這樣的贊嘆。甜,自那時起就與寶雞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而甜蜜的故事,其實開始得還要早得多——傳說,炎帝的母親女登在寶雞南部的秦嶺養蜂,因為山火,后又來到鳳翔槐原一帶繼續養蜂,女登正是養蜂的始祖。寶雞的養蜂史,是一部飄著蜜香的歷史長卷。據《寶雞市志》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時,蜂群聚集于軍旗之上,被視為祥瑞,那面大旗得名“蜂纛”,寶雞蜜蜂養殖溯源至今已有3000余年。到了唐宋,鳳縣蜂蜜已成貢品,沿著驛道送入宮廷。
時光流轉,蜜香依舊。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坐擁秦嶺、關山、千山三大山系,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它贏得了“中華蜜庫”的美譽。1929.5萬畝林地,56.04%的森林覆蓋率,500多種蜜源植物、975萬畝花海、持續8個月的絢爛花期……這一切,不僅繪就了壯麗的生態畫卷,更奠定了寶雞作為全國蜂農北上西去的中轉站、西北最大蜂產品集散地與價格指導中心的地位。
秦嶺作為世界重要的蜜源地之一,像一座巨大的天然蜂場。在這里,蜂群住的是深山幽谷,喝的是清冽山泉,采的是百花精華,尤其難得的是,它們穿梭于各類珍稀草藥花間,使得寶雞蜂蜜不僅清潤甘甜,更增添了一些藥用價值。
蜂農們的智慧與堅守,是這份甜蜜事業另一重動人底色。他們既承古法,使用仿生木桶,一年只取一次蜜,靜待時光醞釀;又推行新法飼養,實施標準化生產,每一滴都是自然成熟的封蓋蜜。

剛割下的土蜂蜜晶瑩欲滴
麟游縣九成宮鎮紫石崖村的養蜂之路,正是寶雞蜂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這個村最大跨度30公里,大樹下、草叢中蜂箱星羅棋布。村支書陳興平是當地有名的養蜂能手,一提起蜂,眼里就有光。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大伙拿廢棄的粗木頭掏成蜂窩養蜂,也在土崖上挖洞養蜂,收獲的蜂蜜主要是自己吃。”

麟游縣紫石崖村土崖上的養蜂洞
轉變始于2015年。政府發放補貼、提供技術指導,村民們養蜂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如今,全村85%的農戶養蜂,6家蜂場規模超過200箱,年產蜂蜜最多時突破百噸,總收入達400多萬元。蜂養多了,日子富了,他們并沒有止步于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品質、對接市場,今年村里投入80多萬元建起蜂蜜分離灌裝廠,小蜜蜂真正釀出了大產業。
紫石崖村的蛻變,正是寶雞市蜂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推進”的思路下,全市聚焦基地建設、科技賦能、服務保障、品牌打造與招商引資,推動蜂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數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成效:截至2024年末,全市養蜂戶達11291戶,蜂農專業合作社95個,養蜂大村32個,標準化示范蜂場152個,中蜂存欄36.97萬群,占全省總量的一半以上,較2020年增長23.6%。森寶、冠友、康輝等一批龍頭企業茁壯成長,全市年生產銷售蜂產品1.5萬噸,產值突破5億元。
品牌是產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寶雞蜂蜜”一舉拿下全國首個整市域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舉辦全國蜂業大會暨中國(寶雞)蜂產品博覽會、“槐花·蜜蜂”助力鄉村振興推介會、全國優質蜂蜜品評大賽等全國性行業活動……寶雞蜂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這些熠熠生輝的成就,也為寶雞贏得了“中華蜜蜂之鄉”“中國洋槐蜜之鄉”“中國優質蜂產品基地”等一系列閃亮稱號。
回望來路,從2015年全市中蜂存欄9萬群,到2018年的22萬群、2020年的30萬群,再到2024年的近37萬群……這不只是一條持續上揚的曲線,更是一曲生態保護、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和諧共鳴的甜蜜交響曲。
“蜜技”啟新章
蜜蜂真正的價值遠不只是提供蜂蜜、蜂王漿等產品,更在于它們作為傳粉者維持著自然生態和農業生產的血脈。而在寶雞,人們不僅讀懂了蜜蜂存在的深層意義,更以一場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的產業升級,讓這份“甜蜜事業”綻放出全新光芒。
在千陽縣南寨鎮,森寶蜂業建起蜜蜂科普館,供社會各界參觀學習,普及蜜蜂知識,投資千萬元建成藥用蜂王漿凍干粉生產線,還推出“花若”牌系列化妝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該企業在省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牽頭制定了《陜西省蜂王漿凍干粉飲片炮制規范》,前不久獲得批準。從此,寶雞企業不再只是生產者,更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群眾在陜西森寶蜂業蜜蜂科普館參觀
同樣,在千陽縣高崖鎮,一座集中蜂養殖、技術培訓、加工展示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建成。鎮上統一注冊商標、設計包裝、搭建電商渠道,帶動更多群眾擴大養殖規模,日產1噸的鮮蜜加工廠和中蜂文化展館,正是產業融合的見證。
走進隴縣八渡鎮桃園村,村民楊金榮的豐田蜂業專業合作社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忙著搖蜜、直播銷售。楊金榮的大秦嶺蜜蜂育種場是全省唯一持證的蜜蜂育種場,也是陜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3個基地共放養著1800多箱蜂,年收入達800萬元。這里不僅有傳統木桶養蜂,還有草藝木箱養蜂以及他研發的用現代專利蜂箱養蜂,所產的不同蜂蜜能滿足不同客戶的消費需求。

隴縣桃園村王喜文的蜂場風景優美
在楊金榮的養殖基地,一個個房子形狀的蜂箱特別醒目:上有屋脊房頂,下面還有支架,既能防曬、防雨,還能預防蟲害。他在鎮上建起的蜜蜂博物館,將老輩人使用過的養蜂器具、書籍等陳列其中,全方位展示當地養蜂歷史。楊金榮說,他最引以為榮的是自己的蜂產品拿過三項全國大獎,是科技賦能讓養蜂這個老行當走出了新路子。
而這些鮮活實踐的背后是全市蜂產業品牌化、高附加值化轉型的結果。寶雞擁有“秦嶺”“秦花”“冠友”等蜂產品知名商標。特別是“寶雞蜂蜜”區域公共品牌的崛起,讓寶雞蜂蜜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從深山的蜂箱到時尚的化妝品柜臺,從單一的蜜產品到涵蓋醫療、休閑食品、生態旅游的融合產業鏈——在隴縣八渡鎮和千陽縣高崖鎮的“蜜蜂小鎮”,蜜源培育、養殖、加工、蜂療與貿易融為一體;在豐田蜂業合作社,新上的蜂蜜核桃休閑生產線悄然投產;太白、隴縣的中蜂繁育示范基地與秦嶺生態文化科普館,則讓游客在觀光中讀懂蜜蜂文化。
好蜜必須有好口碑!面對曾經困擾行業的“路邊假蜜”問題,寶雞對癥下藥:
構建起質量溯源、互聯網+蜜蜂平臺、蜂產品交易中心等多重保障體系,徹底推動市場向標準化、透明化邁進;
市蜂產業聯合會加強行業自律,加工企業實行質量承諾,收購蜂蜜必經檢測,遵循《寶雞蜂蜜質量技術規范》標準化生產;
管理部門加強蜂農登記備案,督導建立用藥及產品銷售登記臺賬,實行可追溯管理。
“寶雞蜂蜜”是一個融合生態、產業與科技的品牌,更是跨界產品的嶄新理念。從一家合作社到一個品牌,從一個產品到一種生態——這場由“甜蜜”引領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蜜源”涌富路
蜜蜂雖小,卻能釀出生活的甜。在寶雞的青山綠水間,一群群嗡嗡作響的中蜂正為許多家庭帶來希望與轉變。
麟游縣常豐鎮佛堂寺村的姚林東自2015年開始養中蜂,最多時養了500多箱,年收入超過30萬元,不僅自己富起來,還成立合作社,帶動8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還開發出蜂蜜柚子茶、蜂蜜檸檬水等新產品,先后獲得“養蜂脫貧狀元”“大國農匠”等榮譽稱號,被評為陜西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靠養蜂致了富,姚林東家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最近在西安為兒子看好了一套商品房,過幾天就準備去交款,“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他笑著說。

麟游縣佛堂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開發的蜂產品
“是蜜蜂讓我們家過上了好日子。”這是隴縣八渡鎮桃園村的王喜文常說的一句話。她曾經過得不容易,騎自行車跑20公里去賣蜂蜜,1公斤才賣5元。后來,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丈夫做手術、兩個孩子要讀書,她便扛起了整個家。
2016年,王喜文開始養蜂,如今她養了400多箱蜂,靠養蜂的收入,前幾年就住進了新建的小院,房間內干凈整潔、現代家用設施一應俱全,家里還有兩輛車。她為自家的蜂蜜注冊商標“熊家友蜜”,客戶遍布全國。
這幾年,隨著養蜂數量增多,王喜文越來越忙,兒子雖然已結婚生子,但沒有離開家鄉出去務工,而是在家與母親一起專心養蜂。王喜文還是個熱心人,經常幫助村民賣蜂產品。僅2019年,她就通過直播幫村民銷售了36萬元的蜂產品,而自己分文報酬不要。她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曉,成了當地名人,被評為“寶雞好人”,獲評寶雞市“三八紅旗手”。

養蜂戶在蜂場直播賣蜂蜜
這些溫暖的個體故事背后,是一套扎實的產業扶持體系。他們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被編織進了一張“共富之網”。
企業主動敞開大門。陜西春秋食品有限公司憑借蜂產品加工和電商營銷能力,走進太白縣咀頭鎮,與400多戶蜂農合作,公司免費教技術,還包銷產品。曾經在一年內,公司幫蜂農賣出1000箱中蜂、8噸蜂蜜,價值90多萬元。
合作社提供“全鏈條”服務。陳倉區西山德麗蜂果專業合作社不僅自己養蜂,也加工蜂蜜,帶動了80多戶農戶。他們成立專業服務隊,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銷售,帶著大家一步步走上康莊大道。
政府全力支持。近年來,全市累計舉辦蜂農培訓240多場,培訓1.7萬人次,所有蜂農全覆蓋。近三成蜂農成了行家里手,賣蜜賣蜂雙重增收。陳倉區直接拿出近200萬元,給西山地區農戶發放蜂箱1萬多個。
科技人員下沉一線。市畜牧獸醫中心請來專家,建立起覆蓋市、縣、鎮三級的技術服務網絡。全市農業系統開展“結窮親、授技術”幫扶活動,按“1+5”模式,1名技術人員結對5戶以上農戶,50多名科技干部長期駐扎基層,培訓指導養蜂戶。
好蜜也要有人識。市農業農村局兩次舉辦優質蜜品評活動,對選出的56個優質樣品頒發獎牌證書,大力宣傳。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寶雞蜂蜜的聲譽,也給蜂農和企業帶來了訂單。
多方助力之下,小蜜蜂真正釀出了大產業。2024年,僅隴縣蜂蜜產值就達4299萬元,帶動3100多人就業增收。
而這一切,都源于一箱箱蜂、一朵朵花、一個個奮斗的人。蜂農們算過一筆賬:一箱蜂在正常年份能產蜜10至15公斤,產值500至700元;技術好的還能分蜂,多賺300至600元。
這是一條甜蜜的路——企業+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政策支持、科技幫扶、愛心認購、能人帶動、品評推介、金融信貸……幾乎每一種幫扶模式,都在蜂產業中找到了落腳點。
就像一位老蜂農所說:“天開花,人養蜂,地生金。”那些曾經生活困難的家庭,正因為這些小蜜蜂,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蜜鏈”通四海
小小的蜜蜂,依然在秦嶺山麓的花田間穿梭。蜂箱里流淌的不只是蜂蜜,更是一條被精心編織的產業鏈,從山間的野花一直連接到全球市場的貨架。
在千陽縣南寨鎮的蘋果園里,果農老張不再為授粉發愁。蜂群被引入田間,嗡嗡聲中,坐果率提高了三成,果子更圓更甜。他說:“這些蜜蜂,才是果園里最勤勞的工友。”
而在渭濱區,一家蜂業企業的生產線正高速運轉。蜂蜜酒、蜂蜜醋等產品,正通過電商平臺發往沿海城市。一滴蜜的旅程,從此不再短暫。
這背后,是一場靜悄悄的變革。傳統養殖戶學會了活框養殖技術,產蜜量增大,取出的蜜更純、更成熟。百箱規模的蜂場逐漸增多,養蜂不再是零散副業,而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兩個勞動力,管理200箱蜂,年入10萬元——這樣的“221”家庭農場養蜂模式,讓村民不愿離開家鄉,要延續這份甜蜜事業。
品牌的力量也在悄然生長。“寶雞蜂蜜”四個字,不再只是地域標識,更是品質的承諾。企業爭相申報“綠色認證”“陜西好商標”,給這份甜蜜加上更多的信譽注腳。
而在上海的進博會和“世界蜜蜂日”的展臺上,寶雞蜂蜜走出西部,直面國際市場的檢驗,引進頂尖檢測機構,共建質量信用,意味著這里的蜂蜜不僅要甜蜜自己人,還要經得起世界挑剔的目光。
寶雞蜂產業鏈的延伸,使蜂業不再局限于農產品。蜂蜜“搖身一變”成為高檔化妝品,躺在都市女性的梳妝臺上;在蜜蜂科普館,孩子們舉著蜂巢好奇發問,游客在蜂場體驗搖蜜。蜂箱之間,培育出了融合的新業態。
市農業專家分析,寶雞蜂產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與國內外先進蜂業地區相比,寶雞蜂產業仍面臨產業鏈較短、品牌溢價不足、企業規模偏小等挑戰。蜂產品多以原料形式輸出,深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產品如藥用蜂蜜、蜂妝品、蜂蜜酒等尚未形成規模優勢。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寶雞蜂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行。一方面積極引入龍頭企業,補齊加工、研發、品牌等短板,推動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轉變;另一方面強化檢測公共服務,為產品質量背書,打通國內外市場通道。
與此同時,寶雞有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些不足,將蜂產業列入全市“6+4”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速全產業鏈開發,并重點在三個關鍵點發力——建立“公共品牌+企業品牌”雙驅動機制,依托“寶雞蜂蜜”地理標志提升整體形象;加快開發蜂蜜衍生產品,完善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蜂業與文旅、健康等產業融合,構建集養殖、體驗、消費于一體的蜂業生態。
秦嶺千峰做證,渭水長歌未央。這場跨越五千年的“蜜脈”傳承,正撬動中國西部蜂業的崛起。
看!標準化蜂箱在八渡蜜蜂小鎮折射出科技光芒,蜂王漿凍干粉于森寶實驗室叩響生物醫藥之門;
聽!王喜文和蜂農們的直播聲浪穿越千山,將“熊家友蜜”的故事譜成共富交響。
從《蜂王漿凍干粉飲片規范》的制定者,到全國首條GMP藥用蜂蜜生產線開創者,寶雞人以秦嶺為硯、蜂翼為筆,在質量興蜂的答卷上揮毫作答。這答卷上寫著——每一滴蜂蜜都是生態承諾,每一箱蜂群都是民生基石,蜜蜂每一次振翅都是產業融合的強音!
此刻,秦嶺的百花蜜香已凝為世界坐標。且待寶雞蜂蜜攜“中華蜜庫”之威,讓中國蜂業的西部范式,如蜜蜂授粉般遍染山河,蜜香永續!
(寶雞融媒 馬慶昆)
照片由謝克強拍攝

編輯:戴榮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