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外的停車場上,十幾輛旅游大巴整齊停放;展廳內,來自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目光皆被展柜中靜靜陳列的青銅瑰寶所吸引。斑駁銹跡覆蓋的器物上,古意濃郁的銘文如星河流轉,將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碼盎然呈現。其中4號展廳尤為熱鬧,這里不僅系統展示了金文的起源、各時期風格及鑄造工藝,更讓青銅器銘文的藝術之美為游客可觸可感。

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欣賞青銅瑰寶 毛麗娜攝
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出土的有銘文的青銅器數量眾多,從何尊“宅茲中國”到毛公鼎497字誥命,以金文為“筆墨”勾勒周代風貌。這些被稱作“金文”(亦稱“鐘鼎文”)的文字,與甲骨文同為現存最古老的漢字形態,不僅承載著商周時期的珍貴信息,更串聯起中華文字在文學、藝術領域的數千年傳承脈絡,讓“文明從未中斷”的印記在青銅器上愈發清晰。
鑄刻兼用
銘文“寫”上青銅器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4號展廳的“青銅器銘文鑄造工藝”展區,講解員向游客介紹道:“金文即鑄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分陰文與陽文,凹下去的是陰文,凸出來的是陽文……”

游客參觀了解青銅器銘文鑄造工藝 毛麗娜攝
金文制作過程是先照刻銘的地方,制作一塊凹度相同的泥片,由善書者用朱墨打底稿、再用刀刻;待干了之后,反印在器物內范上成為陽文,最終澆鑄出陰文;若要制作陽文,則直接在泥范上刻反向陰文紋路,再經澆鑄形成凸起文字。文字是記錄文明、交流思想的載體,作為漢字形體演變的重要環節,金文發揮著承上啟下、垂范后世的作用。
學界將商周青銅銘文制作分為鑄前作銘與鑄后作銘兩大類?!拌T前作銘就是銅水澆鑄前,先把銘文反刻在陶范——大多是芯范上,等銅水冷卻成型,器物和銘文就一同誕生。”一位游客指著展示區一件銘文拓片說,“您看這凸起的陽文,筆道纖細清晰,就是直接在陶范范芯上刻寫后鑄造的,先民能做到這般精細,太考驗智慧了?!?/span>

秦公镈 胡寶林攝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秦公鐘和秦公镈銘的細淺刻痕在燈光下格外顯眼,秦公鐘、镈文字口纖細,線條圓轉,整體布局疏朗。墻上的漢成山共甗銘文局部拓片顯示,鑄后作銘里的鏨銘,用刃口鈍平的鑿子一點點打壓出來,曲筆得靠多道短鏨槽銜接。
在虢季子白盤銘文拓片前,一位游客盯著銘文感慨:“滿滿都是深沉的歷史感!”據了解,銘文技藝的演變繁盛,是周人和秦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汗水,把德政思想、禮樂文明、家國事件、祖輩功績、生活經驗等鑄刻在青銅器上,祈望垂后識古,存史、資政、育人。

秦公镈銘文拓片局部(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中期后段13行157字蓋器鑄銘連讀的(亻朕zhen)匜銘文還記錄了中國最早的法律訴訟案,被稱作“青銅法典”。一位游客贊嘆:“從慢工澆鑄到便捷契刻,古人的技術進步比我想象中厲害多了!”
特色鮮明
寶雞青銅器銘文無與倫比
金文雖起源于商代早期,卻在西周時期走向鼎盛。這些由不同技藝造就的銘文,絕非單純的工藝產物,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市文聯副主席、書法家趙會科從鎮院之寶何尊開始,向筆者詳細介紹寶雞青銅器銘文的鮮明特色。

何尊銘文拓片局部(資料圖)
首先是寶雞青銅器中有長篇銘文的多。趙會科說:“商代甲骨文雖名氣大,但單篇文字數量有限,數百字的長篇甲骨文至今未發現,商代青銅器銘文也沒有單篇超過50字的。”他解釋,“西周禮樂制度成熟,青銅器成了記錄重大事件、傳承思想的載體,字數自然隨之增多?!彼e例說,西周早期的何尊鑄有銘文122字,中期的墻盤鑄有銘文284字,晚期的逨盤鑄有銘文373字……特別是被譽為國寶的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497字,郭沫若稱贊“此銘抵得上一篇《尚書》”。

西周晚期毛公鼎銘文拓片局部 毛麗娜攝
不僅如此,寶雞青銅器銘文的體裁特別豐富,有徽記類、祭辭類、冊命類、訓誥類、記事類、追孝類、約劑類、律令類……常見的就有十多種。趙會科指著何尊銘文向筆者介紹:“比如這篇銘文,就是典型的訓誥類銘文,和咱們現在的訓誡文書很像?!鼻嚆~器銘文最珍貴的一點,就是能補充、印證史書內容,相當于“活的史料”。趙會科舉例說:“墻盤的銘文,既頌揚了西周七代周王的功德,又記載了微氏家族六代人的功績,堪稱西周半部青銅史書。逨盤的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八代人輔佐西周十二位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可謂一篇重要西周編年體史料,所載周王世系與《史記·周本紀》完全印證。”
“中華傳統文化的很多核心樣式,在青銅器銘文中都能找到印證?!壁w會科說,“政治上的分封制、經濟上的井田制、社會治理的宗法制、文化傳統的禮樂制,這些制度是中華文明的根基,銘文就是保留這些根基的‘活化石’。而‘大道明德’的德政思想、‘尚禮重樂’的社會秩序、‘和合天地’的處世之道、‘惟善為寶’的人本襟懷、‘慎刑重德’的德法兼治思想、‘律酒勤政’的尚廉作風等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也都在青銅器銘文里均有具體體現?!?/span>
價值連城
寶雞青銅器銘文作用無可替代
青銅器銘文的價值遠不止記錄歷史,更在于串聯起中華文明的過去與現在,在文獻、思想、文學、書法等諸多維度上彰顯著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趙會科認為,青銅器銘文里的文化思想是多維多元的,它不只是漢字思想的容器,還和甲骨、碑石上的文字呼應,一起搭起了早期中華文明的思想體系。每一段銘文都是當時社會思想的凝練,把文化內核完整留到了現在。

逨盤銘文拓片局部(資料圖)
從文學藝術角度說,青銅器銘文文學文本特色濃郁,是中華早期散文的“雛形范本”。“很多人覺得古文字沒什么文學性,其實錯了。”趙會科以墻盤銘文舉例說,“開篇‘曰古文王,初戾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四方?!_門見山,點明主旨。天亡簋、大盂鼎、逨盤等銘文還會用夾敘夾議、復線敘述、描寫等手法,甚至有排比、擬人等修辭?!?/span>
“要說青銅器銘文最讓我著迷的,還是它的書法價值——簡直是漢字書法審美體系的源頭富礦?!壁w會科說,“你看西周早期的銘文,還帶著商代的遺風,有的首尾細,有的頭粗尾細;到了西周中晚期,篆引筆法成熟了,字就規范整齊,但又不失靈動;東周以后更熱鬧,秦系銘文、楚國‘美化大篆’、晉國盟書的草體,把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文明特征都融進去了,千姿百態。散氏盤銘文扁圓欹側、豪放粗獷,透著股恣肆的勁兒。虢季子白盤銘文精巧婉健、疏朗典雅,是另一種美。周人創立的銘文章法,是后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章法的源頭;而銘文一氣呵成的氣韻,加之后天自然侵蝕,就是‘金石氣’審美產生的具體體現。這也證明,寶雞不只是漢字書法的源流之地,更是中國金石文化的寶庫?!?/span>

墻盤銘文拓片 毛麗娜攝
時光流轉數千年,這些鑄刻著文字的青銅瑰寶,依然在訴說文明的韌性與延續。那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是歷史的光輝,是文化的優雅,是藝術的氣韻,更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基因。
(寶雞融媒 胡寶林 毛麗娜)

編輯:裴夢影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