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爆炸的今天,“躺平”會被時代拋棄,“充電”才能贏得未來。建設學習型社會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長知識”“練技能”,把“活到老學到老”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
學習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近年來,從社區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到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火爆,從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的持續推進到殘疾人特殊教育的提質升級,我國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讓人人皆學,使終身學習覆蓋全體人民,就必須通過進一步完善終身學習政策保障體系,讓每一個渴望學習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如沈陽市開展的“幸福職教進社區”活動,將專業知識與人文溫度融入社區生活,河北社區聚焦“健康之福”,專家講解食療養生知識;中海社區傳遞“美學之?!保蠋熣故酒炫畚幕?;圖們社區延續“文化之福”,通過文字游戲帶領居民尋文化根脈。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習已突破傳統的時空界限:地鐵上刷個微課,公園里聽段有聲書,咖啡館里參加線上研討會,甚至健身時都能戴上耳機學點新知識,就像在“知識便利店”,轉角就能遇見學習機會。讓處處能學,就要善于盤活各類社會資源,推動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設施的教育功能進一步拓展,打造“15分鐘學習圈”。同時,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建好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全民。如杭州市蕭山區黨灣鎮鎮中村騎行社以騎行為媒、以學習為魂,不僅用車輪丈量城市,還將學習融入騎行:聯合社區醫院推出健康騎行計劃,設立騎行驛站作為隊員休憩和學習的“第二客廳”。
在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的今天,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讓時時可學,就要探索彈性學習制度,進一步完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開發更多適應不同人群需求的“微課程”“掌上課堂”,讓學習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像呼吸一樣自然發生。如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探索“名師+AI”模式,為學生提供“專屬學習伴侶”,能實時追蹤學習情況,動態規劃學習路徑。
學習,是個人成長的階梯,更是國家進步的引擎。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把中國建設成學習型大國,就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行穩致遠,更好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發展。(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