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北郭村坐落于鳳凰山腳下3公里處,地處周文化發祥地的核心區域,與國家4A級旅游景區——周公廟風景名勝區相毗鄰。作為3000年前西周王朝周公的故里和周室肇基之地,北郭村被譽為“陜西民俗第一村”。該村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時期,承載著厚重的周文化基因。

北郭村牌樓。
北郭村及周邊匯聚了周文化核心遺跡。村內的泰伯廟始建于西周,歷經多次修繕,至20世紀70年代已形成包含正殿、配殿、鐘鼓樓等宏大規模的古建筑群,雖于20世紀80年代被毀,但村民在改革開放后自發重建,如今古柏蒼翠、香火綿延,廟會期間秦腔演出與祭祀活動興盛,成為禮讓精神的象征地。泰伯廟毗鄰周公廟風景名勝區,保存著西周禮樂文化遺跡,是周公制禮作樂的重要場所。村內建有紀念周文王伐紂大將的楊戩廟及水景、人文交融的周公湖,共同構成周文化的歷史脈絡。

泰伯廟。
2020年,叩村、董家臺村與北郭村合并為北郭村。原叩村的泰伯廟承載著西周時期泰伯“三讓天下”的千古佳話。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太伯),次子仲雍(虞仲),三子季歷。泰伯勤勉好學,為人寬厚,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后來季歷生子姬昌。姬昌從小聰慧過人,才華出眾,深得周太王疼愛。太王喜歡季歷聰明賢能,欲把王位傳給季歷再傳于姬昌。泰伯為成全父親傳位季歷、再傳姬昌的心愿,借采藥之名攜弟仲雍避走江南。周太王去世后,泰伯兩次返岐奔喪均堅辭王位,最終由姬昌繼位,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泰伯“三以天下讓”的高尚品德被孔子贊為“至德”,成為禮讓精神的典范。
相傳泰伯在往返岐山吳山之間,以及前往江南經營勾吳時,多次在叩村停留,祭拜父親和弟弟。其逝世后,村民為紀念其德行修建泰伯廟。古時朝拜者行至此處,常“三步一叩首,五步一禮拜”前往周公廟,“叩村”之名由此而來。

周公像及八卦亭。
若要前往北郭民俗村游玩,建議游客先參觀周公廟,感受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西周文化內涵,領略西周王朝制禮作樂、治理朝政的道德風范;再乘車1公里到泰伯廟感受泰伯“三讓天下”“至德”的精神;然后前往產業園區采摘鮮果,品嘗地道臊子面,體驗民俗食品加工技藝。(“學習強國”岐山融媒號)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