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前毖后”出自《詩經·周頌·小毖》,原文是“予其懲,而毖后患”,意為吸取以前的教訓,使以后謹慎些,不致再犯。這個與周文化有關的成語典故,承載著周成王在動蕩后的深刻反思與治國理政的長遠考量。4月21日,陜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王恭向筆者講述了三千年前周人治國的智慧。
成語故事·周:懲前毖后(作者 陳亮)
“懲前毖后”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姬旦輔政。然而,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卻因不滿周公攝政,散布謠言稱周公企圖篡位。為避嫌,周公暫時離開京都。誰料,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趁機聯合殷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關鍵時刻,成王聽從大臣建議召回周公。周公領兵東征,歷經三年苦戰,終于平定叛亂。之后,周公繼續輔佐成王,待成王成年后還政于他。這場“三監之亂”雖給周王朝帶來巨大危機,但也成為成王革新政治的轉折點。
王恭介紹,叛亂平息后,成王深刻認識到,分封制存在諸多弊端,諸侯權力過大、缺乏監督,權力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嚴重威脅著王朝統治。于是,成王決心“懲前毖后”,與周公等大臣深入研討,對分封制進行全面改革:重新規劃分封格局,明確諸侯權利與義務;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嚴格考核制度;同時,充實王室軍事力量,完善法律體系,這些舉措有效鞏固了周王朝統治,推動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王恭表示,成王將制度革新與道德約束相結合的做法,為后世王朝治理提供了典范。在當今社會,“懲前毖后”提醒我們,對待錯誤不應簡單粗暴,而要給予改正機會。
如今,在寶雞的校園里,一些教師用成王的故事,教育學生學會總結經驗教訓;在社區文化活動中,這一典故也常被提及。“懲前毖后”跨越幾千年,始終提醒著我們:唯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反思中不斷進步,才能走得更穩、更遠。(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