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寶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璀璨交相輝映。提及寶雞,“鳳鳴岐山”的典故家喻戶曉,而與之緊密相連的“有鳳來儀”,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寶雞獨特的文化符號。

成語故事·周:有鳳來儀。(作者 陳亮)
成語“有鳳來儀”出自《尚書》,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鳳凰翩然而至,被視為吉祥、仁德的象征。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原大地上,也有鳳鳴岐山的美好傳說典故——先周時期,周部族在岐山腳下逐漸崛起,一日,山上鳳凰長鳴,聲震四方,人們認為,這預示著周部族的興盛即將出現。此后,周朝興盛,開創了輝煌燦爛的禮樂文明。岐山的鳳凰之鳴,正是“有鳳來儀”祥瑞征兆的具象化呈現。
6月17日,記者采訪了周文化學者、岐山縣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楊慧敏。他解釋說,“有鳳來儀”這個成語的著重點在后面的“來儀”二字上,所謂“儀”就是禮儀、德政。鳳凰是吉兆,鳳凰鳴叫后,中華的德政由此起源。上古堯舜禹時期,人們就開始講“德”,但是“德”是很寬泛的概念,周公制禮作樂后,“德”才有了具體的內涵。
楊慧敏繼續說:“所謂‘有鳳來儀’,就是說鳳凰來岐山鳴叫后,德政開始了,這個成語也是‘鳳鳴岐山’典故的延伸。成語雖出自《尚書》,但與《詩經》里的‘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一脈相承的。”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出現過這個成語,大觀園建成后,賈政帶領眾人游園并為各處景點題匾,賈寶玉提出“有鳳來儀”四字,是“祥瑞”“天下太平”的寓意,令眾人“哄然叫妙”。
從古至今,“有鳳來儀”的文化意象在寶雞不斷傳承發展。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少有鳳鳥紋、鳳鳥形,其形象栩栩如生,這些鳳鳥造型不僅是高超工藝的體現,更是“有鳳來儀”文化的藝術表達。
如今,在寶雞的廣場、公園也常常能見到以鳳凰為主題的雕塑。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有鳳來儀”文化,在寶雞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