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陜西寶雞是《詩經》故里。《詩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描繪的夏日圖景跨越數千年,在寶雞大地上仍鮮活可見。從田園瓜果飄香,到池塘荷葉搖曳;從農人辛勤耕耘,到蟲鳴奏響樂章,寶雞的夏日與《詩經》里的詩意遙相呼應。這些美好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彰顯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氣息。讓我們跟隨文字,一同探尋夏日之美。
“其笠伊糾,其镈斯趙,以薅荼蓼。”
——《詩經·周頌·良耜[sì]》

陳倉區東關街道太公廟村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農家人戴著圓草帽在番茄種植大棚忙碌。
夏日驕陽下,西府的田壟之上,農人頭戴草帽、躬身鋤草的身影與《良耜》中這幾句描述,如隔三千年時空而遙遙相望。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寶雞這片土地孕育了《詩經》中諸多農事詩篇,也讓古老詩句里的耕作圖景至今仍在田間延續。
《詩經》中《周頌》部分的詩歌,是周王祭祀時所用的樂歌,寶雞作為周文化發祥地,岐山下的周原遺址見證了周人“以農立國”的輝煌歷史。《周頌》中的《良耜》一詩,描述了農人戴著編織的圓草帽、手持鋒利鋤頭除草的生動場景,正是周人曾經在寶雞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真實寫照。詩中描繪的農具形制、耕作場景,與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農具、甲骨文中的農耕記載相互印證,訴說著先民們在周原上創造的燦爛農耕文明。
盛夏時節,記者在周原故地的扶風縣法門鎮召陳村看到,麥收后的土地種植上了玉米。農民們戴著草帽,手持鋤頭穿梭在田間,熟練地清理雜草。這樣的畫面,恰似《良耜》詩句的“現代翻版”。
今日寶雞沃野之上,古老鋤鎬雖未全然隱退,但現代農業的機器聲也同時“隆隆”作響。從周原深處到渭水兩岸,從手工鋤草到無人機噴灑,從傳統的小麥種植到各種經濟作物的引種,田間勞作之形貌雖變化巨大,但當我們回望《詩經》字句,農事理念的內核卻在變遷中始終如一。
其實,《詩經》中夏日的農事,除卻勤苦,也有閑適清歡。夏日的千陽桑園,樹影濃密,采桑女手指翻飛間采集桑葉和桑葚,仿佛《詩經·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余韻悠然飄蕩于此。那古今同調的“閑閑”二字,并非無所事事的虛空,而是心靈在勞動節奏里尋得的片刻舒展與安寧。
岐山縣語文教師王遠明感慨道:“《詩經》中的農事詩,并非只是農桑技巧的記錄。這些詩歌勾勒出先民對土地的珍視與對時序的敬畏。無論是烈日鋤禾的汗水,還是采桑間隙的舒展,皆是對耕耘與收獲這一永恒生命節律的樸素禮贊。”(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