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作家老舍辭別妻兒,以筆為矛加入抗戰洪流。1939年夏天,老舍受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會派遣,參加北路慰問團,到西北慰問抗戰將士。此行他冒著敵機轟炸和山洪等危險走了5個多月,走過74個城市,行程約1萬公里。老舍將途中所見所聞所感,寫進了此生唯一的詩集《劍北篇》,道盡對祖國的赤誠和對抗日軍民的贊頌。

老舍舊照。
《劍北篇》中,《雙石鋪——寶雞》是老舍專門寫寶雞的,調子熱烈而高昂,尤其對雙石鋪、寶雞車站場景等的描寫,頗為澎湃和振奮。在老舍筆下,抗戰時期的寶雞是有血性、有作為、有生機的。
今年8月11日,寶雞文理學院西北工合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張占勤談道:“老舍曾來到鳳縣和寶雞,他在《雙石鋪——寶雞》中濃墨重彩地贊頌了寶雞工合運動。如今,這些詩句被陳展于寶雞文理學院‘西北工合運動展覽館’等地,宣傳著寶雞在抗戰中的故事。”
雙石鋪工合運動令人贊嘆
立秋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晝夜溫差變大,涼爽宜人。循著老舍詩句,記者前往鳳縣縣城雙石鋪探訪:鳳中路旁的中國工合運動紀念地、柏家坪的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故居、街巷間的艾黎路和何克巷……在雙石鋪,可以感受到多處工合運動的印記。
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沿海工業城市逐步淪陷,國內軍需民用物資極度匱乏。為保存民族工業力量,支援抗戰,穩定后方,1938年8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武漢成立。同月,中國工合西北區辦事處(以下稱“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在寶雞成立。1938年9月,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在雙石鋪組建了鎢鐵社、機器社、造紙社和耐火磚社。次年4月,工合西北區辦事處雙石鋪事務所成立。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先后來到雙石鋪,組織工合運動,創辦培黎學校,生產軍需民用物資,培養技術人才,雙石鋪工合事業進入輝煌時期,雙石鋪也被譽為“工合的天堂”。
張占勤談道:“良好的交通位置,是雙石鋪成為‘工合的天堂’的重要原因。”按照《西北工合運動史》記述,雙石鋪抗戰前是個不足2000人口的小鎮,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它是陜、甘、川的交通中樞,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很快繁榮起來,成為西北的交通重鎮。
時間撥轉到1939年,老舍一行從重慶出發,經成都、綿陽,過劍閣、廣元、漢中、寶雞、西安、潼關等地。7月初,經留壩到達雙石鋪,老舍被這里的工合運動場景所震撼,在《雙石鋪——寶雞》中寫下飽含熱情的詩句——“看吧,這應運而生的雙石鋪,吞吐著陜甘川三省的運輸,把關中和天水的公路合在一處。義民們,炮火與恥辱把昨天結束。忍著流離,忍著疾苦,卻不忍受屈膝與屈服……”豪情和贊嘆溢于言辭。
1939年,老舍究竟在雙石鋪看到了哪些景象?
張占勤編著的《寶雞工合記憶》一書,匯集了寶雞工合的珍貴資料。其中,呂之光所寫的文章《工合運動在雙石鋪》發表于1939年9月的《西北工合》,恰好描述了1939年的雙石鋪——這里有奇奇怪怪的機器社,供不應求的造紙社,洋氣十足的化驗所,上山下水的伐木社,烈火燒不破的耐火磚合作社,婦女縫紉合作社,拖泥帶水的泥木社,磨刀待開的制革社,使人留戀的新生社,花機翻新的軍鞋社,治病救人的工合醫院,牛車拉運的興華社,精神別具的工合小學。
彼時,雙石鋪因聚集了大量工業合作社,呈現出比鳳州更為熱鬧繁榮的景象。呂之光寫道:“沿著江(嘉陵江)邊多為工業合作社之社址,其中以化學工業試驗所之水塔、機器社和耐火磚社之煙囪最有特色。”
當老舍看到這樣的雙石鋪,怎會不為所動?一句句鏗鏘詩文醞釀而出——“幼童與老人,或一對中年夫婦,把流亡,把艱苦,變成自立的基礎!”
繁忙的寶雞城令人振奮
老舍之子、文化學者舒乙在談《劍北篇》創作歷程時,提到了父親西北行的具體足跡和日期,1939年7月8日,老舍經雙石鋪(鳳縣)到寶雞,7月9日到西安。
按老舍文中字句推測,老舍可能乘坐火車由寶雞去西安。1936年,通往西北的唯一一條鐵路——隴海鐵路延伸至寶雞,坐落于中山路與龍泉巷十字南側的寶雞火車站,迎來了南來北往的旅人,以及流動不息的貨物。
老舍在寶雞看到了哪些景象?品讀詩文可知,老舍看到了城外新修的大路、新的鋪戶、熱心工合的人,還有急轉的車輪,以及喧呼的人馬。在寶雞車站,老舍看到了列車上奔赴前線的英雄,也看到了做買賣的小商販,以及離別相聚的父子、夫婦……這一幕幕使老舍頗為感慨:“有什么閑情再去想象感嘆,那行人游子的悲歡,那太平年月小小的哀感;聽,聽這急促的聲聲呼喚,是中華的吼聲與赴戰的狂喊!”
老舍踏足寶雞時,工合運動正在寶雞轟轟烈烈地展開,他多次著墨寶雞工合運動:“來,你們,熱心合作事業的人物,將計劃簡單而適當地提出,以我們的土產,以我們的勤苦,打下抗戰中的建設的基礎!”張占勤介紹:“截至1939年9月,寶雞的工業合作社已達104個,社員1076人。在隴海鐵路沿線的絳帳、蔡家坡、虢鎮、十里鋪以及秦嶺山中的雙石鋪等地,合作社遍地開花。”
記者在永清村采訪時了解到,工合寶雞事務所曾在永清堡設紡織合作社,當時叫毛紡站。周邊村民用肩扛或騾馱,從益門織毯廠運來羊毛,分發到戶。婦女們把羊毛紡成毛線,再送到其他廠織成軍毯,送往前線。寶雞地區工合運動不僅解決了一批難民、傷兵和農民的工作問題,還為抗日前線支援了大量軍需物資。
這樣的寶雞,讓老舍寫下激昂詩句——“來,不做奴隸的義民義婦!把拆來的鐵軌制成刀斧,把破舊的機車當作馬達旋舞!”
群眾抗戰熱情令人感動
《劍北篇》是一首首鏗鏘戰歌,描摹出一幅全民抗戰的動人畫卷,被朱自清譽為抗戰詩壇的代表作之一。老舍深入西北,與群眾交流,與戰士接觸,寶雞人的抗戰群像和熱情,被他一一寫進詩里。
老舍筆下的寶雞人是有血性、有骨氣的。他寫道:“我們的不識字的農夫,沒有進過城市的村婦,會把犧牲看作坦途,用血用肉把破碎的山河撐住!”誠如老舍所寫,彼時寶雞城鄉的抗戰故事頗多。
永清堡村(今永清村)是中國共產黨在寶雞開展地下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被稱作“雞峰山下小抗大”“小延安”。1939年春至1940年初,一批中共地下黨員來到永清堡毛紡站,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帶領文藝隊在永清堡、涼泉堡、姬家殿等寶雞18個村,表演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唱抗日歌曲《延安頌》等,喚醒民眾抗戰熱情。此外,黨員借助村中窯洞辦識字夜校,啟發群眾抗戰意識。
1939年,一位戴著圓眼鏡的教書先生,引起了鳳翔紙坊村人的注意,此人正是人民音樂家、共產黨員張寒暉。1938年因敵機轟炸西安,東北競存中學的師生從西安遷往鳳翔紙坊村,張寒暉在村里一邊教書,一邊積極創作抗戰歌曲,《競存中學校歌》《西北天》《前進曲》等歌曲融入抗日救亡意識和愛國情懷,被學生和村民廣泛傳唱。
原寶雞縣愛國人士楊必棟的抗日逸事也廣為流傳。1932年秋,楊必棟身著孝服、頭戴麻冠、手拿柳棍,聲淚俱下地在街道鬧市宣傳抗日,呼吁寶雞士農工商團結起來抗日救國,使許多愛國青年受到鼓舞。
趕赴前線的青年、忙于生產的工合社員、織軍毯做軍鞋的婦女、宣傳抗日救亡的老人……當這樣的寶雞人出現在眼前,詩行凝結在老舍筆下——“生命,隨著戰爭的泛濫,決開新路。”(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