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詩經》中的“德”從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行事準則。對《詩經》發祥地陜西寶雞而言,這些藏在字句里的德行要義,早已融入生活肌理,從未遠去。讓我們圍繞《詩經》中的“德”,一同品讀字句間的溫度與力量,探尋這份古老的文化如何滋養今日的生活。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詩經·大雅·烝民》
這段詩句出自《詩經·大雅·烝民》,是尹吉甫為仲山甫寫下的一首送別詩。尹吉甫以詩句為筆,勾勒出一位恪守職責、品行端正的德行標桿。作為周文化的發源地,寶雞這片沃土將這份“盡職盡責”的美德沉淀為文化基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在當代寶雞人的崗位實踐中煥發著新的活力。
仲山甫是周宣王的得力宰輔,以直言進諫、躬行使命著稱。周宣王委派仲山甫前往齊國筑城安邊,臨行時,尹吉甫作此詩相贈,既為送別,更以詩句贊其“盡責”的品格。詩句中“柔嘉維則”是溫和而堅守原則的處事之道,“小心翼翼”是履職時嚴謹審慎的態度,“古訓是式”是恪守傳統準則的敬畏之心,“明命使賦”則是接奉使命后全力以赴的擔當。在周人“敬天保民”的治國理念下,仲山甫的“盡責”早已超越個人操守,成為當時社會普遍推崇的道德標桿。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民間諺語、俗語。詩中許多詞語一直流傳到今天,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愛莫能助、穆如清風等等。詩中還多用“翼翼”“鏘鏘”等疊字,讓賢臣的形象更為生動可感。
跨越數千年,《詩經》中的“盡責”精神從未褪色,而是轉化為當代寶雞人立足崗位的自覺行動。在寶雞的社區,網格員揣著民情記錄本走街串巷,細致記錄老人問診需求、水管故障等民生小事,以“小心翼翼”的細致守護著鄰里安寧;在博物院(館),文物修復師恪守“古訓是式”的準則,對著殘缺的青銅禮器反復琢磨,以毫米級的精度完成修復,讓歷史文物重煥光彩;在政務服務大廳,窗口工作人員秉持“柔嘉維則”的態度,耐心解答每一次咨詢,高效辦理每一項業務,將“為群眾辦實事”落到實處。
從西周賢臣仲山甫的奉命履職,到當代寶雞從業者的崗位堅守,《詩經》中的“盡責”精神始終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它不僅與“敬業”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最生動的傳承。(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