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詩經》中的“德”從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行事準則。對《詩經》發祥地陜西寶雞而言,這些藏在字句里的德行要義,早已融入生活肌理,從未遠去。就讓我們圍繞《詩經》中的“德”,一同品讀字句間的溫度與力量,探尋這份古老的文化如何滋養今日的生活。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周南·桃夭》
在《詩經·周南·桃夭》中,我們看到,讓“家室”安穩、“家人”和睦的,往往是那些藏在日常細節里的“德”。這種德不抽象,不刻意,就像《桃夭》里的桃花,不只是靠艷麗奪目,更憑著“灼灼其華”的生機、“有蕡其實”的實在、“其葉蓁蓁”的綿長,悄悄焐熱了家庭的溫度。
《桃夭》描繪新人出嫁,反復詠嘆“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宜”絕非簡單的“合適”,而是讓原本分散的個體,因這份包容與適配凝聚起來,真正成為“一家人”。就像桃樹扎根土壤,先有枝葉舒展,才有果實豐碩;而家庭的和睦,也正始于這種能“容”能“合”的德。
這種德,在《鄭風·女曰雞鳴》中藏得更細膩。妻子說“雞叫了,該起身了”,丈夫回應“天還沒亮呢”;妻子念著“與子偕老”,便提醒丈夫早起謀生;丈夫記掛“琴瑟在御”的溫情,便愿意聽從妻子的勸誡。他們的德,是不忽略對彼此的體諒,是不耽于安逸的相互分擔——這樣的家庭,不會被柴米油鹽的瑣碎壓垮,反而能在平淡經營中愈發長久。
還有《邶風·凱風》,寫的是子女對母親的感念。“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女深深體諒母親的辛勞,卻又因未能好好報答母親而滿心慚愧。母親的德,是拉扯七個孩子長大的堅韌;子女的德,是記掛母親辛勞的柔軟。在這種雙向的情感流動中,沒有指責,沒有計較,唯有“你為我付出,我為你牽掛”的真心,和睦便成了水到渠成的結果。
千百年時光流轉,《詩經》里的那份和睦、那份體諒、那份牽掛,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如今餐桌上特意留著的那碗湯、晚歸時始終亮著的那盞燈、遇事時伸到面前的那只手,不正是《詩經》里那些支撐家庭和睦的“德”的當代延續嘛?這些德,最終將“家”打造成了人們心中最安穩的港灣。(“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