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詩經》中的“德”從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行事準則。對《詩經》發祥地陜西寶雞而言,這些藏在字句里的德行要義,早已融入生活肌理,從未遠去。就讓我們圍繞《詩經》中的“德”,一同品讀字句間的溫度與力量,探尋這份古老的文化如何滋養今日的生活。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
——《詩經·大雅·民勞》
民族回首,必見《詩經》。寶雞是《詩經》的發祥地,翻開這部承載著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典籍,“德”的光輝在字里行間熠熠生輝。其中,“惜民恤民”作為重要的“德”之內涵,不僅是周代天子治國理政的準則,更成為后世代代傳承的美德。
《詩經·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民亦勞止,汔可小安”的反復詠嘆,如同穿越時空的聲聲呼喚,道盡了古代百姓的辛勞,也彰顯出對那時民眾的深切關懷。
在周代,天子“惜民恤民”是其必備之德。當時社會以農耕為主,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承擔著賦稅、徭役等重擔。詩句中反復出現的“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的訴求,既是對百姓生活的真切體察,也是周天子施政的目標導向——讓疲憊的民眾能得到喘息,過上安穩的生活。這種將民眾疾苦放在心上的理念,正是周代“民本”思想的體現。
寶雞市金臺區一所高中的歷史教師劉英說:“《民勞》中反映出惜民恤民的美德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唐代詩人對民眾關懷的傾情書寫,成為這一美德的有力佐證。”杜甫被譽為“詩圣”,他的詩作滿含憂國憂民之情,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即便自己身處困境,卻依然心系天下寒士,渴望為他們提供庇護,這份情懷正是“惜民恤民”的生動體現;白居易的《賣炭翁》則通過對賣炭老人的細致描述,以及“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刻畫,表達了對普通民眾的深切同情,字里行間滿是對民眾的體恤。
時光流轉至現代,“惜民恤民”的美德依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從鄉村振興中,無數干部扎根基層,因地制宜助力鄉村建設,到日常工作中,政務服務不斷優化,“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服務”等舉措落地生根,切實為群眾解決辦事難、辦事繁的問題。這些行動,都是“惜民恤民”美德在當代的具體實踐與發展。(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