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哉!吾從周。”2500多年前,周公的“粉絲”孔子用這句話表明對周禮樂文明的喜愛和推崇。 如今,周代禮樂文明的古老智慧和正向價值,仍被人們所重視、挖掘、使用,在智庫報告《改變中國的“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創新與實踐》中,就提到“禮序乾坤”“樂和天地”。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寶雞作為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中華禮樂文明的搖籃”。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文明之風在膴膴周原吹拂,并歷經滄海桑田,徐徐吹進每位華夏兒女的血脈基因里。 小滿前的渭水之濱,石鼓山上草木茂盛、鳥語花香,從全國各地趕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青銅器的游人絡繹不絕。5月19日,這里將舉辦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旅游節以“周風雅韻 禮行華夏”為主題,誠邀全國各地學者、游客共話周文化,傾聽禮樂文明在當下的回響。 周公制禮 禮是中國文化之心,著名史學家錢穆如是說。 禮是啥?禮不僅是禮貌、禮節,孔子的弟子曾子解釋:“禮者,履此者也。”履本義是鞋,引申為人的行為軌跡,進而擴展為人的行為規范。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何志虎說:“我們可以給禮一個簡單的定義,禮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為方便理解禮,有學者對禮進行了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將政教刑法、國之綱典、道理法則、禮儀物品等,一概稱之為禮;狹義上的禮則指當時舉行的祭禮、冠禮、婚禮等各種典禮。 古往今來,諸多學者對周公制禮給予高度評價。禮為什么重要?禮之于國家,典籍《禮記》講:“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認為治理國家如果不講究禮,就像農民沒有農具去耕地一樣。禮之于個人,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認為禮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學禮,是立不起來的。 錢穆和外國學者討論中西文化時坦言:“中國文化的特質是‘禮’,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 西部邊陲的方國周,憑什么能戰勝強大的商?學者余秋雨在寶雞談及周文化時說:“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們建立了以道德為主體的周禮。周禮對于中華文明來說是首次把行政規矩、倫理規矩、社會規矩、家庭規矩、行為規矩定下來的一種禮制。這種禮制建立之后,文明就有了一種行為模式。” 循著周禮,一代代中國人將對文明的經驗、感悟、希冀,源源不斷地注入其中,堆積為中華文明的大山。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會長霍彥儒說:“周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創造——制禮作樂。禮樂文化調節著人與人之間、人與國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天地之間的關系,影響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塑造和發展。孔子思想的根源就是周文化,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其實是周文化中‘德’的具體化。” 網上流傳一句笑談:“如果你沒有趕過周公廟廟會,那可能不是一個寶雞人。”每年4月,岐山周公廟古廟會就會吸引寶雞城鄉的群眾趕往周公廟,祭奠周公。這一民間追思活動已持續千余年,早在唐代周公廟建成,這里每年就有“春秋二祭”,春祭活動逐漸變為一年一度的周公廟廟會,影響廣而深。由此可見,制禮作樂的周公在寶雞人心中的地位。 以樂配禮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周人深諳禮樂相濟的智慧。周時,音樂不僅是娛樂,更重要的作用是教化工具,樂是禮的一個重要方面。相傳,孔子曾整理過西周的樂,形成《樂經》,但后來失傳了,而《樂經》的原作者,就是多才多藝的周公。 南宮乎鐘、西周獸面紋銅鐃、西周編镈……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周原博物院、眉縣博物館內,可以看見多件精美的青銅樂器,這些樂器見證著周人對樂的重視。其中,出土于寶雞茹家莊的一組三件西周中期編鐘,大氣的造型、講究的紋飾,不禁讓人遙想周人敲擊它們時,那清雅中和的聲音,以及營造出的莊嚴、崇高、肅穆的氣氛。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禮”把不同的人納入各自的秩序,“樂”則可以使人們從心理情感上和諧共存。按禮制,周人在祭祀、宴饗等重大活動中都要奏樂,因場合、時間、身份不同,禮儀用樂也會有所區別,其界限分明,不可逾越,以使社會和諧有序,有效維護國家統一。 “周公不僅是西周禮樂制度的設計者和制定者,也是雅樂創作者,除大型樂舞《大武》外,《詩經》中的《文王》《清廟》《鴟鸮》《七月》《關雎》和《麟之趾》等也為周公所作或親自采集、整理而成。周代樂制是與禮制嚴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對各種禮儀中樂的使用是按不同的等級分別加以嚴格規定的,且具有強制性。”《鳳鳴岐山——西周王朝的發祥足跡》一書如是說。 《詩經》中的“雅”是產生于周朝王畿一帶的樂調,“頌”多為宗廟祭祀樂歌,而“風”則采自民間歌謠,由周王室派“采詩官”收集,以觀民風。深圳衛視主持人在周原拍攝節目時,這樣詩意地描述:“三千年前,周天子以禮樂治天下,先民們將日常的喜怒哀樂唱成了歌。而當時的采詩官手搖木鐸,行走于田野阡陌,悠游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尋找流傳民間的歌謠小調,將人們在桑樹下歌唱的歡樂疾苦鐫刻成詩……” 禮樂新生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新的講述和傳承方式。如何讓數千年前的禮樂文明與當代生活對話?今年周文化旅游節,設置有多個與周代禮樂文化相關的活動:“禮樂千年”——周禮文化傳承展示、“詩經里的寶雞”配樂朗誦、“鐘鼓樂之”周樂交響音樂會、《印象·大周》周文化集中展示、周文化COS動漫節……以期通過多彩活動,搭建古今文化交流的有趣橋梁,也呈現寶雞人以嶄新方式傳承禮樂文明的想法。 近年來,我市連續舉辦了多場弘揚周禮樂文明的活動:市融媒體中心策劃開展了“西鳳酒”尋周記——探源禮樂文明全媒體采訪行動、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舉辦了“宅茲中國”暨紀念何尊出土61周年學術研討會、岐山縣舉辦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一場場文化活動,將寶雞周文化的城市IP持續打響。 行走在寶雞社區、村落,一位位寶雞好人、好婆婆好媳婦、“最美五老”,用行動踐行禮樂文化中的德和禮;一場場好家風、好村規、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周禮中的“敬”“孝”“德”“和”等融入現代生活。在岐山縣雍川鎮何家村家風家訓館采訪時,記者看到該村苗家家訓僅有簡潔的四個字——“孝”“友”“儉”“家”,卻濃縮了周禮中的教化精髓。岐山縣第五屆道德模范、何家村鄉賢苗曉智說:“4年來,我在何家村紅色教育基地和家風家訓館,義務接待1200多場次學校、單位參觀,1.3萬余人來村上聽過我的講解。我想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 在鄉野,“禮樂文明”這個詞或許太大,鄉親們不常說,但如果細聽那一句句家常話,就能聽出其中的周禮情愫—— “你看,這兒是‘虞芮之訟’的發生地,禮讓風氣在禮村一直很濃。” “過節吃臊子面時,要把第一碗端出門‘潑湯’,敬給先人和天地。” “為啥叫‘潤德泉’,就是宣揚周公提倡的德嘛,教人要有‘德行’。” …… 5月19日,讓我們相約“中華禮樂文明的搖籃”寶雞,共赴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盛宴。這場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或許正是禮樂文明的當代詮釋——它從未遠去,只是以新的姿態,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和人。 (寶雞融媒 張瓊) 

奠定華夏文明基石 


鐘鼓演繹和諧之道 
打響周文化城市IP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