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翔自古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其中,“姑娘手”說的就是鳳翔女人心靈手巧、善做女紅,而手織布就是鳳翔女人的絕活之一。

鳳翔土布織染起始時間無從考究,據民間相傳,土布織染源自西周絲絹紡織,宋元棉紡革新普及民間,清末民初布莊興盛、戶戶織造,技藝代代相傳,至今聞名遐邇。2023年,鳳翔土布織染技藝被列入寶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布織染技藝大致可分為紡(線)、染(線)、經(布)、織(布)4個步驟,依靠純手工工藝制作的床單、包袱、衣料等美觀大方、質地厚實、持久耐用,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和實用價值。在鳳翔區田家莊鎮,“惠蘭”土織布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一條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有機融合的發展路徑。

在合作社生產車間里,織機“札札”作響,“織女”心無旁騖,穿“梭”引線。車間外,合作社免費培訓周邊村民掌握土織布技藝后,村民可以將織布機搬回家按標準生產,合作社再統一回購銷售。

這種“居家就業”模式已帶動800余戶農村婦女實現家門口增收,年產值突破千萬元,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2023年,鳳翔土布織染入選“鄉村工匠”項目后,“惠蘭”土織布專業合作社迎來了非遺項目創新發展的春天。

社員寧建斌成功研發第四代改良織機,使生產效率成倍提升;“織女”趙海俠開發出純手工床上用品、服飾等百余種新品,拓展了產品矩陣。這些創新之舉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為產業化生產注入新動能。

如今,獲批市級研學基地的“惠蘭”織布坊,每年吸引上萬名中小學生體驗非遺技藝,形成“非遺+教育”新場景。

“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聚合模式,實現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與銷售渠道深度耦合,構建起從技藝傳承、產品研發到市場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如今,“惠蘭”合作社已形成以非遺文化為內核、手織布為載體、產業融合為特色的發展格局。

當傳統非遺工藝與現代產業體系形成良性互動,那些從歷史走來的非遺技藝便能突破傳承困境,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寶雞融媒 趙彬瑞 趙志華)

編輯:裴夢影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