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月,西部工業重鎮寶雞做了一件“小事”:把連續舉辦多年的“文化旅游節”改了名字,加了個字,變成“周文化旅游節”。
但這件“小事”背后,藏著大邏輯、大格局。
在節慶名目越來越熱鬧的背景下,寶雞卻反其道而行——往“古”里走,往“深”里挖,從“周”出發,不搞花哨名詞,不講流量口號,講好屬于自己的文化故事。
從“文旅融合”到“文化驅動”,寶雞這步棋,走得并不簡單。

文化邏輯:打造城市品牌,從找到自己的“關鍵詞”開始
每一座有文化理想的城市,都該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關鍵詞。
北京的關鍵詞是“都”、蘇州是“園”、泉州是“僑”、洛陽是“古”……那么,寶雞呢?
毫無疑問,是“周”。
這里是周王朝發祥地,是青銅之都,是《詩經》中的渭水之畔。武王伐紂、周公制禮,太多華夏文化的根系,從這片土地上出發。
但遺憾的是,過去很長時間里,寶雞的這張“文化王牌”并沒有被系統打出。節會辦得多,游客也不少,但給外地人留下的文化印象始終模糊、分散、泛泛。
今年,寶雞終于亮明態度:我們要把“周文化”作為城市文化戰略的總坐標、主IP、硬品牌來打造。
把文化旅游節更名為“周文化旅游節”,不是文字游戲,而是一種文化自覺。
一字之變,變的是對自己文化的重新確認,更是對外部世界的一次清晰表達:這就是寶雞,中國周文化的精神原點。

傳播邏輯:一場節會,如何從“辦熱鬧”變成“做品牌”?
城市傳播時代,節會不僅僅是個活動,更是一種表態。
在信息冗余、城市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真正“出圈”的文旅節會,必須具有“品牌性”“可傳播性”“人格化表達”。
今年的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就在努力給文化“松綁”,給傳播“加料”。
第一,把文化“場景化”。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沉浸式再造”:
·“武王開市”:還原周代開市儀式,演員穿周服、持周旗、行周禮;
·“詩經里的寶雞”:古琴配朗誦,民間傳說嵌劇情;
·“周文化COS節”:年輕人最熱衷的表達方式,演繹最古老的故事;
·“岐下小院”文化展館:成了研學打卡地,孩子們在這里上“禮樂課”。
第二,讓游客“參與式共創”。從“我來演你來看”變成“我們一起玩”。投壺、妝造、手工、投影,每一個游客都是內容生成者,都是“文化代言人”。
第三,用數字媒體“再傳播”。借助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穿越到西周#詩經里的寶雞等話題走紅,旅游宣傳不再只是圖文介紹,而是“短視頻+真實體驗+社交擴散”的組合打法。
節會,真正“活”在了朋友圈、流量池和年輕人的視野里。

產業邏輯:一場節會,如何撬動一座城的文旅經濟?
節會背后,更是產業。
從一個“節”的熱度,撬動一個“城”的活力,這才是高段位的文旅運營。
今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不僅有亮點,還有“鏈條”:
·帶火消費鏈?!胺菃A不可”美食大賽同步舉行,西府風味席卷市集;“周禮婚禮”試水市場,成了新式文旅產品。
·拉動交通鏈?!?917旅游專列”首發,連接西安與隴縣;旅游直通車覆蓋全市4A級景區,交通閉環逐步形成。
·擴展演藝鏈。大型實景劇《印象·大周》正在籌備,將打造成寶雞的“宋城版爆款”。
·從文創產品、非遺手工到民宿餐飲、研學體驗,寶雞正圍繞“周文化”構建文旅經濟的立體“生態圈”。
不僅“好玩”,還要“好賺”。

治理邏輯:一場節會,如何體現一座城市的組織力?
別看熱熱鬧鬧的背后,實則考驗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細治理能力”。
此次周文化旅游節,從籌備到執行,展現出寶雞在大型活動統籌、風險防控、社會動員上的“專業化水平”。
·活動設計環環相扣,時間線、空間線、交通線多重交叉;
·安全保障、志愿服務、應急預案、媒體接待等一一細化;
·各區縣、景區、企業聯動運作,真正實現“全市一盤棋”。
·看得見的熱鬧背后,是看不見的能力。節會,是展示城市溫度的舞臺,也是考驗城市治理的“壓力測試”。

有文化的城市很多,但能講好文化的城市不多。
寶雞這次做對了什么?它沒有追求更大的場面、更炫的燈光、更快的流量,而是做了一件很“難”的事:
面對自己的文化“原點”,拿出系統思維,用現代語言講清楚講響亮——我們是誰,我們能帶給世界什么。
這,是城市文化戰略的成熟表達。這,也是一座古城走向未來的文化雄心。
一字之變,不只是一次命名,而是一次宣言——宣告一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找到了出發的方向。(來源:群眾新聞)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