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女,1978年10月生,千陽縣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9年被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評為“巾幗脫貧行動先進個人”;2020年被市婦聯評選為寶雞市“三八紅旗手”;2023年獲“全國最美家庭”。榮獲2025年第一季度“寶雞好人”。

情牽桑梓,返鄉拓業啟新程
1995年至2009年,王海燕在上海一家電腦繡花廠打工長達15年。她從底層操作工成長為車間主管,熟練掌握了電腦繡花機操作、軟件設計以及設備維護等技術,收入可觀,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返鄉探親時,王海燕敏銳察覺到千陽手工藝品市場的商機,覺得把在上海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引入當地,能助力手工藝品市場發展。于是,她與丈夫商量后決定返鄉創業。同年12月,夫妻二人在千陽創辦“千陽縣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設在一間40平方米的民房內,設備簡陋,僅有一臺電腦和一臺繡花機,王海燕負責刺繡,丈夫負責銷售,主要生產繡花鞋面、鞋墊等低端產品,在街道地攤售賣。然而,這類產品在千陽市場接受度低,經營狀況不佳。為改變現狀,王海燕虛心向千陽老藝人請教,深入研究傳統刺繡圖案。她還積極參加展銷會和外出培訓,拓寬視野,每當看到富有新意的圖案時,便拍照記錄,回去后精心加工潤色,設計出最新潮、最具特色的刺繡工藝品。此后,合作社產品逐漸打開市場,在她的努力下,千陽手工藝品有了新的發展契機。

寶雞-平涼慢火車上的非遺刺繡展
砥礪深耕,規模拓展綻新姿
2012年,王海燕設計的一款虎頭鞋投入市場后銷售火爆,訂單暴增,合作社現有生產力難以滿足需求。為擴大生產,2014年,她將合作社搬至千陽縣東大街農技中心院內150平方米廠房,新增電腦繡花機、電動縫紉機等30多臺設備,帶動就業100多人。2020年8月,縣內依托安馨家園移民搬遷點成立社區工廠,王海燕響應政策號召,把合作社遷至千陽縣城關鎮文化路西段公共實訓基地3樓。這里占地500平方米,設有非遺產品展示、演藝、培訓、銷售、生產五大功能區。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公司 + 農戶”模式,為移民搬遷點居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主要研發、培訓、生產和展銷國家級非遺西秦刺繡,產品涵蓋虎頭枕、虎頭帽等具有民間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近年還開發了公仔、刺繡公文包、青銅器玩偶等文創產品。
在王海燕帶領下,合作社發展成果顯著。目前持有國家版權局核準的西秦刺繡產品專利7個,17款產品完成知識產權保護,收藏“百花杖”“福祿壽喜”等代表性作品30多件,“虎頭披風”還被上海市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合作社榮獲“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國家級農民示范社”等稱號。為拓寬市場,王海燕奔赴意大利及國內多地開展展銷活動,推廣千陽刺繡、接洽訂單,還在淘寶、拼多多等網站開設專賣店。2024年,合作社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

在寶雞高新二小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
示范引領,增收致富促振興
合作社成立以來,王海燕秉持“助力家鄉貧困婦女創業增收脫貧”的理念,為廣大婦女提供就業崗位。近年來,她累計培訓貧困婦女3000多人次。其中,300多名貧困婦女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3000多名婦女不定期參與手工制作。實現婦女靈活就業年收入5000元以上、固定就業年收入4萬元以上。
自2017年起,合作社開展扶貧項目,近年來先后幫扶柳家塬村、新民村等地的56戶貧困戶,累計向貧困戶分紅10余萬元。合作社還累計向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價值5萬多元。

在麟游縣開展刺繡技能培訓班
作為婦女創業帶頭人,王海燕不斷加強學習,立足實際情況,堅持守正創新。她將自己平凡的崗位視為干事創業的大舞臺,努力成為有擔當、奮發有為、敢于拼搏的新時代女性。她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既是支持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為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供稿:千陽縣委文明辦 任書甲)

編輯:吳佳霓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