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端午佳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即將翩然而至。從舌尖到配飾,從詩歌到民俗,從傳統技藝到舞臺演繹,端午元素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們將目光聚焦咱寶雞的端午習俗,一起探尋端午文化的獨特魅力——
非遺中的端午:手工香包寓吉祥
端午將至,寶雞街頭巷尾飄起了淡淡的艾草香。在千陽縣城的太陽鳥非遺工坊里,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惠蓮正帶領繡娘們趕制端午訂單香包,銀針穿梭、彩線翻飛,滿室彌漫著白芷、山柰、甘松等藥草的香氣。

李惠蓮展示她的手工香包
李惠蓮拿起一個剛完工的蟾蜍香包,青綠色的蟾蜍兩眼圓睜、四肢彎曲,像是蓄勢躍起捕食的樣子。“蟾蜍是五毒之一,此外還有毒蛇、蝎子、蜈蚣、壁虎,都是傳統香包的主要題材,寄托著老百姓祛病除害的愿望。”李惠蓮說,“今年,我們為蟾蜍香包加了些時尚元素,前爪上有可以提掛的珠節,后腿上有可以擺動的流蘇,實現了古老與現代的交織融合。”

西秦刺繡是廣泛流行于寶雞民間的藝術形式,歷史久遠、文化厚重,2007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包括李惠蓮在內的一大批民間刺繡藝人積極傳承弘揚西秦刺繡技藝,形成了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和藝術風格。每年端午的香包,即是繡娘們作品及風格的集中亮相與比拼。
在李惠蓮的太陽鳥非遺工坊,既有生肖、五毒等沿承傳統題材的香包,也有“平安喜樂”“萬事順梨”“柿柿如意”“好運蓮蓮”等彰顯時尚元素的香包。盡管形式不斷變化,但對精工細作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針線的起落,一如既往地縫合在小小的香包里。
在渭濱區創新路邊,70歲的退休教師劉藝支起小攤,五彩絲線在她掌心擰成柔韌的花繩:“紅屬火、綠屬木、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五色對應五行,五彩帶來五福。”劉藝一邊做一邊說,花繩以鮮艷色彩承載著平安、健康、吉祥、幸福等美好寓意,按傳統講究,花繩需在端午太陽升起前系上,且一旦佩戴便不可隨意扯斷或丟棄。待節日過后,要選一個雨天將其取下,放入院墻排水口前,讓雨水沖走,寓意一年的煩惱憂愁隨水流逝。
在劉藝的小攤前,市民王紫薇帶著女兒挑選香包和花繩。“小時候,收到母親送我的香包,只覺得好玩。現在給女兒選香包時,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良苦用心。”王紫薇說,雖然大街小巷有很多賣香包的,但她更鐘情于手工制作,因為其中不僅有濃郁的草藥香,更有深厚而又樸素的親情。
從西秦刺繡為端午增色的那一天起,非遺就已不再是繡繃上的圖案,而成為繡娘指尖的匠心、孩童手腕上的牽絆,在千年未改的針腳里,細密地編織著西府兒女的歲月念想。
(寶雞融媒 祝嘉)

編輯:姚婷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